殷琦 叢東明 汪暉等
從1952年開始至1960年,清華大學先后聘請蘇聯專家、德國專家和捷克專家共60多名,聘期從半年到3年不等,蘇聯專家在幫助建立新專業新學科等方面,為清華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為適應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對高質量建設人才的需求,以及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挑戰,上世紀50年代初蔣南翔校長高瞻遠矚地提出在清華創建和充實新興科學技術的系和專業。
據校史資料記載,從1952年開始至1960年,清華大學先后聘請蘇聯專家、德國專家和捷克專家共60多名,聘期從半年到3年不等,主要分布在建筑、水利、機械、電機、土木、無線電、工程物理等系所,其中蘇聯專家主要來自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列寧格勒工學院、列寧格勒電工學院等23所工科院校。
這一時期清華大學聘請的外籍專家來校總共講授課程114門,幫助建立和擴充實驗室72個,重點培養本校教師518人,聽專家課的總人數達4000余人。從1955年末開始,清華陸續建立了實驗核物理、同位素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藝學、電子學、無線電物理、電介質及半導體、熱物理、空氣動力學、固體物理、自動控制等10個新技術專業;1956年以后先后增設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學、工程力學數學和自動控制等系,并有意識地發展應用理科。到1965年,清華大學已發展為12個系40個專業。
五六十年代,蘇聯專家來校在幫助建立新專業新學科、幫助修訂教學計劃和大綱、從事和指導科研、指導建立新實驗室、培養年輕教師等方面,為清華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阿謝甫柯夫、倪克勤、高爾競柯等多位受聘清華的蘇聯專家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中蘇友誼獎章”。
聘請蘇聯專家擔任校、系顧問
聘請蘇聯專家擔任校、系顧問,是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在組織方面的重要措施。清華先后聘請薩多維奇、巴巴諾夫、米哈遼夫、齊斯佳柯夫、阿凡欽柯5位蘇聯專家為校級顧問;聘請阿謝甫柯夫、阿凡欽柯、倪克勤、巴然諾夫、薩多維奇、捷列文斯科夫、瓦采特等7位蘇聯專家分別的建筑系、水利系、電機系、土木系、工物系顧問,他們參加校、系工作會議和專業會議,研究工作、提出建議、解答問題,舉辦講座,培訓干部和教師等。例如:1953年,學校先后召開6次教學研究會,校級顧問、蘇聯專家組組長薩多維奇、系級顧問倪克勤及專家高爾競柯、杰門節夫等分別就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教研組的工作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以及專業教研組的工作、生產實習工作等問題介紹了蘇聯經驗;教學研究會上,有10名蘇聯專家先后就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問題作了86次報告。
編寫教材實施新教學計劃
院系調整后,清華按照蘇聯的教育模式取消原有的學分制,改為學年制。本科教育的學制從原來的4年改為5年(僅建筑系的本科專業學制為6年)。蘇聯專家到清華后的第一項工作是幫助清華大學制定學制為5年的統一的教學計劃。
例如:第一批到校的專家阿謝甫柯夫教授在建筑系工作,他根據蘇聯專業教學模式,與建筑系教師共同制定了建筑系的教學計劃。到1954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新清華所有21個專業都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從1953年到1955年,蘇聯專家嚴格按照教學計劃的各個環節開始實施教學計劃。
院系調整后,制約學校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缺乏教學參考資料,以及教師的教學經驗嚴重不足。當時全校有388門課程,多數課程的教學大綱是根據蘇聯教學大綱修訂而成的,然而有98門課缺少蘇聯教學大綱(占1/4),此外還缺少45種教材、100余種課程設計和15種畢業設計的蘇聯資料。
為了解決上述困難,學校與蘇聯專家共同商討采取以下教學措施:(1)蘇聯專家一般只給進修教師、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上課。(2)授課采取“大班講課、小班上習題課和實驗課”的形式。(3)蘇聯專家提前寫出講義,直接授課,由翻譯在課堂上把講義的內容口譯成漢語。(4)專家編寫教材,由翻譯筆譯成漢語,作為正式教材出版。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到1955年7月,蘇聯專家共開設課程和直接講授45門新課;寫完32份教材。
聯系實際加強生產實習環節
學習蘇聯教育經驗,清華在教學培養過程中還加強了生產實習環節。學生在5年學習年限內要進行4次實習。生產實習前,蘇聯專家指導制定實習計劃和大綱,并與清華教師一起指導實習。1953年,蘇聯專家高爾競柯和張光斗教授在水庫工地指導學生生產實習時,發現在土壩施工中黏土含水量過高,碾壓后呈橡皮彈簧現象,他們提出了降低黏土層含水量的建議和改進措施。該工程局非常重視,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停工改進,結果很成功,使大壩建成后安全運行。
1953年,全校8個系1500名學生、200名教師分赴30處工廠、土地參加生產實習,這是清華大學在院系調整后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生產實習。此后,實習規模不斷擴大,1963年共有12個系5075名學生、419名教師分赴106處工廠、工地實習。
清華大學在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時,十分注意結合中國的國情和聯系學校的實際,不斷探索走自己的辦學道路。1958年清華大學在教育革命的探索中,結合生產任務進行畢業設計,也就是以承擔和完或某項實際生產或科研任務作為畢業設計的課題,把模擬的設計訓練發展成為“真刀真槍的實際作戰”。從1958年至1966年,人部分畢業設計課題均取得較好成果。例如,密云水庫工程設計、電子模擬計算機、500萬電子伏特加速器、數字程序控制機床等成果都具有較高水平。其中密云水庫工程設計、電子模擬計算機曾在1959年羅馬尼亞國際博覽會上展出,數字程序控制機床在1959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展出。
新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
從1955年起,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需要,清華大學先后建立了原子能、半導體、遠距離自動化控制、燃氣輪機、電子計算機等新技術專業,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學、工程力學數學、自動控制等系,并注意在這些新系內發展應用理科,建立了原子能技術利用研究實驗基地。
1955年工物系籌建時,清華缺乏原子能方面的師資力量,為了建立專業課,加速培養師資,邀請了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等有關專家陸續來系短期講學。從1956年10月到1960年8月,工物系共聘請17名蘇聯專家進行短期講學,是清華大學聘請蘇聯專家最多的系。
從1953年到1961年,系里共有7名蘇聯專家來工作,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1955年,清華聘請蘇聯電視專家康·瓦·薩普雷金到無線電系開展電視設備的研究工作,他的夫人、列寧格勒電視臺的高級工程師也同時主動參與設備設計實驗的技術工作,對我國電視技術學科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1958年,由清華大學與北京廣播器材廠、廣播事業局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于當年“五一”在北京正式開播,為國慶十周年電視轉播提供了技術基礎。
歷經8年,蘇聯專家為清華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清華大學通過結合實際,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辦學道路和適合自身發展的辦學模式,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多學科工業大學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