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立
我喜歡中國,我職業生涯的最后10年在中國度過比在日本更有意義。如果是為了錢,我就不來中國了。我愿意把我在制藥方面的經驗傳授給中國的年輕人,幫助泰德發展。
日本專家岸明與法國專家呂克·皮卡爾2010年4月被北京市政府首次授予外國人“北京市勞動模范”稱號后,采訪他們便提上了本刊的議事日程。
與大多數間隔性來華的外國專家不同,岸明是以全職的形式在北京泰德制藥公司工作的。岸明來北京工作之前是日本大正制藥株式會社的高級工程師,在廠房設計、制藥工藝、生產管理、技術改造等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是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因水島裕與泰德結下不解之緣
1978年,岸明在日本京都同治社大學化工專業畢業后進入日本大正制藥,最初5年負責固體制劑方面的技術工作。一項技術從實驗室研制成功到產品在車間成批次生產出來,中間有個轉換環節,岸明的工作正是負責這個環節。此后,他又先后從事過產品制劑生產線、車間等的設計工作,以及后來擔任企業管理者,多樣的經歷將他造就成制藥領域的全能型人才。
岸明與泰德的結緣,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位對中國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日本醫藥學專家——水島裕教授。1994年,水島裕將他發明的脂微球載體靶向制藥技術無償贈與了中國,為中國的患者帶來福音,他因此獲得了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
脂微球載體靶向技術是將藥物封在體積極小的微球載體中,利用載體將藥物直接運送到病變部位,實現靶向治療。利用此技術生產的藥品由于在病變部位定位準確,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因此被稱為“藥物導彈”。由于該技術難度大、工藝復雜,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日本掌握這種產業化制藥技術。為了使這一先進的制藥技術在中國實現產業化,在水島裕教授的推動和安排下,日本大正制藥公司委派以岸明先生為主的幾名日本技術專家到北京泰德制藥公司指導第一個脂微球載體靶向制劑車間和生產線的設計建造工作。岸明從此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因為工作的關系,在大正的岸明經常會有到海外出差的機會,大正在臺灣就設有分公司,所以第一次到中國北京,岸明并沒有多想。“1994年4月我第一次到北京,最大的印象就是北京的自行車特別多,路上的汽車并不多,當時四環路都還沒有建好,開車到哪兒都不太方便。那時的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整體上也還比較落后,醫院的衛生環境、設備,都不能令人滿意。”岸明回憶道。
北京之行無疑是愉快的:“北京的菜特別好吃,我尤其喜歡粵菜、滬菜,還有烤鴨,比在日本吃過的中國料理好很多。”岸明笑著說。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岸明在中國的工作經歷同樣是愉快的。當時泰德還是中日友好醫院的附屬制藥廠。在岸明的指導下,一條先進的注射劑生產線順利建成。
此后的3年,岸明先后9次來北京泰德制藥公司,從廠房設計到設備安裝,從工藝技術指導到完成中試,直到生產出合格的脂微球載體靶向制劑——凱時。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制藥領域的一個空白,由于凱時療效顯著、安全性高,投入臨床應用以來,深受廣大患者和醫生的好評,臨床需求很大。
為了擴大產能,2002年北京泰德制藥公司決定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建工廠。在新工廠的設計階段,考慮到凱時生產線的工藝復雜性和工廠將來的國際化發展,岸明先生再次來北京協助泰德設計建造新工廠。2002年至2004年期間,岸明先生又先后7次專程來北京。2004年他還是利用休假時間自費來的。
岸明在大正制藥株式會社工作了20多年,在生產部、生產計劃部、工程設備部等部門工作過,在廠房總體布局、制藥工藝技術、設備布局等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多面手。正是由于他的悉心指導,泰德建成了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廠房車間和生產線,為后來通過日本藥品GMP認證(藥品生產質量標準認證)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為給泰德培訓人才,岸明在此期間組織了10多次技術和管理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優化流程、小到垃圾分類。在節能環保、降低成本方面傳授國際先進的理念和寶貴經驗,培養了一批研發和生產一線的管理人員。
職業生涯的最后10年在中國度過比在日本更有意義
很早以前,岸明就打算滿50周歲時,到一家日本國之外的企業工作,以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說來也巧,岸明2004年12月50周歲生日時,機會降臨,他也辭去大tT作,正式加入北京泰德制藥公司,并毅然放棄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來到北京泰德。
現在,岸明在泰德的薪酬只是在日本公司的1/3,還要面臨生活習慣、語言障礙等許多問題,到底是什么讓岸明作出這一決定?岸明的回答是:“我喜歡中國,我職業生涯的最后10年在中國度過比在日本更有意義。如果是為了錢,我就不來中國了。我愿意把我在制藥方面的經驗傳授給中國的年輕人,幫助泰德發展。”然后,岸明又笑著說:“當然,我覺得北京菜是最好吃的,這也是個原因啊。”
2005年,泰德從日本三笠制藥公司引進了貼劑生產項目,岸明根據日方提供的資料,自己繪制生產工藝流程圖,優化提升設備,很快確定了車間改造方案,使項目順利完成投入生產,不僅比新建廠房提前了1年時間,還節省資金約2000萬元。
2007年,泰德決定向日本出口注射劑產品,之前必須要先通過日本的藥品GMP認證。日本的制造業是以技術精湛、質量一流而聞名于世的,特別是對藥品質量的要求更是苛刻,此前中國國內沒有任何一家制藥企業的注射劑產品取得過日本藥品GMP認證。岸明在這一認證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幾年來,他毫無保留地向泰德員工傳授日本GMP管理制度和成熟做法,大大提高了泰德的生產質量管理水平,為通過iX--認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申請過程中,他站在中方的立場上,積極地與日本合作方和認證官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他和泰德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4月泰德公司順利通過了日本GMP認證,成為中國首家(目前唯一)向日本出口注射劑的制藥企業,為中國制藥產品走出國門作出了貢獻。
泰德的員工認為,岸明帶給企業最重要的兩點,一是改變了大家的思維方式,任何問題都不能只從局部而要從整體考慮;二是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要有長遠打算,比如廠房設計等,要考慮到5年甚至10年后的情況。
目前中國有大約5000多家的制藥企業,岸明認為,這些企業間的實力差距非常大,能夠算得上一流、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也就一二百家,有能力實現出口的不過一二十家。“在這個行業不需要這么多企業,將來必然面臨洗牌,通過整合,最后也就能剩下—二百家企業。”岸明說。
“我一直是這樣努力工作的”
在多年的共事過程中,岸明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給每個中方同事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討論問題,他總是有備而來,將一支鉛筆、一把尺子、一個計算器和一沓紙整整齊齊擺放在桌上。每次討論他都有詳細記錄,下次討論他會把整理好的上次記錄拿出來。
岸明與中國同事關系很好:“中午休息的時候,我經常和球友們一起打乒乓球。下了班也會約上幾個同事一起吃飯、喝酒。自從我到公司后,泰德招了很多會日語的員工,對我而言方便了許多。”
在岸明眼中,泰德是個年輕有活力的公司,員工非常年輕,平均年齡29歲左右,日本大正員工的平均年齡則是三十七八歲。“年輕人對新知識新技術學得快,領悟能力強,我愿意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盡快地傳授給他們,為泰德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岸明認為,一個優秀的國際化人才首先要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外語要好;其次還要有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并且讓自己的長處發揚光大,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才能;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胸要寬廣,能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這樣才稱得上是優秀的國際化人才。
日本人習慣在60歲選擇退休,度過56歲生日不久的岸明,原打算60歲時退休回日本,但是泰德公司總經理劉紅星說,只要他健康就可以一直在泰德工作。“所以,我想也許會工作到六十一二歲甚至更長的時間,我會盡量延長在泰德工作的時間。”2010年2月,岸明又參與到泰德第iZ廠的建設項目中,并為此日夜操勞。
筆者笑問:“是不是因為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了‘勞動模范稱號,又更加努力地工作?”岸明回答:“日本沒有‘勞動模范這個稱號,一開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上網查,結果發現是個很了不起的稱號。我對能夠得到這樣的榮譽感到很驚訝。后來,有很多記者來采訪,讓我更加覺得這個稱號很了不起,便開始感到惶恐,擔心自己有愧于這個榮譽。我現在更加努力工作并不是因為獲得這個稱號,而是我一直是這樣努力工作的。”
岸明就是這樣一位對工作執著而認真的日本專家,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北京市“洋勞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