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澧
美軍高層畏戰如鼠,最怕死人。
美國人真是不能保密的。距離5月1日擊斃本·拉登才三個月,有關細節就幾乎全部泄露出來了。本文僅就奧巴馬如何做出這一奇襲決定,補充一點資料。
奧巴馬能當選美國總統,民主黨的反戰民眾是主力擁躉。他2009年進白宮后,伊拉克和阿富汗早晚要撤軍。但美國要走得不太丟臉,總得有點成績才行。這年6月,奧巴馬親自寫了個備忘錄,指示中央情報局制定出捕捉本·拉登的詳細行動計劃。
去年8月,情報終于有突破。本·拉登藏身深院,與外界的聯系全靠他所信任的一個通訊員。美國從被捕的基地組織成員那里知道了通訊員的化名,但一直找不到人。這次終于監聽到他的一個電話。根據這線索在巴基斯坦找到了通訊員,并追蹤他到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北面小鎮阿伯塔巴德的一棟三層樓房。
后來的報道都說阿伯塔巴德這地名聞所未聞,而且偏離阿富汗戰場。筆者倒是在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作者VS·奈保爾的游記中讀到過。奈保爾寫過兩本穆斯林國家游記,第一本叫作《在信仰者之間》(Among the Believers: An Islamic Journey), 里面就談到他特地坐車從伊斯蘭堡去阿伯塔巴德,觀看阿富汗牧民在秋季從喜馬拉雅山高坡遷移南下的景象。奈保爾還跟牧民談生意,買了一張羊皮。這地方在民間,一直和阿富汗聯系密切。本·拉登的選擇,似乎有他的道理。
中央情報局經過半年多的監視,始終沒拍到本·拉登照片,只是知道有個高個子(本·拉登身高一米九)常在院墻與屋子間的一條走道散步。中央情報局請各路專家估計情報可信度,報出的數字在40%和90%之間。大主意最后要總統拿。奧巴馬在晚上7點宣布休會,第二天醒來后說:干!——派海豹突擊隊飛兵奇襲本·拉登。
這里就看出奧巴馬的智商了。美國要在9·11之后十年才能抓到本·拉登,說到底是奧巴馬的前任小布什沒腦筋。2001年年底,本·拉登被圍在阿富汗托拉博拉山區,中央情報局的戰地官員,懇求軍方派八百人截斷后路,五角大樓就是不同意。當時的美軍中央軍區司令湯米·弗蘭克斯——他具體指揮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進攻——在回憶錄里說,他和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商量了,認為倉促投入兵力將重犯蘇聯的錯誤。這句話說白了,就是美軍高層認為,如果像蘇聯在1979年那樣,不顧阿富汗山區地形復雜,又是年底寒冬,臨時調派來不及帶重炮也沒受過專門訓練的軍隊,他們或許不是本·拉登手下抗蘇老兵的對手。
美軍高層畏戰如鼠,最怕死人;他們擔心搞得不好,本·拉登沒攔住,自己反而死傷一大堆。
當時的中央情報局反恐負責人漢克·克倫普頓拿著地圖火急火燎跑到白宮,請小布什強迫五角大樓出兵。小布什看著地圖就問了一句話:能不能讓巴基斯坦派軍隊堵住邊界?克倫普頓答不行,小布什再無下文。結果中央情報局只能雇了三個當地部落去進攻。本·拉登付了數百萬美金,買出一條通道,逃入巴基斯坦。
這次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也是傾向飛機轟炸,覺得派突擊隊風險太大。是奧巴馬選擇了突擊方式。他要明明白白見真章,而不是什么本·拉登大概埋在廢墟下,引得各種陰謀論全球瘋傳。
其實蓋茨多慮了。他怕的是又發生1980年4月的大失敗。那回美軍突擊隊坐著直升飛機去伊朗搶救被伊朗愛國青年扣在美國大使館的五十余名美國人質。但直升機在伊朗沙漠遇到了駕駛員沒經歷過的一種自然現象:美軍是傍晚進去的,太陽落山后的溫差導致地面熱空氣上升,將當地的超細沙塵帶入空中,遠望有如一股煙柱。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概就是形容這現象。美軍駕駛員不知好歹,不是躲開而是一頭栽進這股沙煙,超細沙塵滲入引擎,直升機被迫降落,降落時又因視線被沙煙遮蔽而撞機,整個計劃亂套了。但美國在阿富汗已有十年作戰經驗,現在裝備也比三十年前好得多,誤入沙煙之類的事,不太可能再發生。
結果奧巴馬賭對了。早在大選時,人們就說奧巴馬很聰明。即使是本來毫無經驗的軍事判斷,奧巴馬也是不但有膽量,而且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