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
德國移民法規定,三類“高級專業人才”通過技術移民可以立即獲得落戶許可,即通常說的“綠卡”,或者說是永久居留權;而投資移民者,無論投資超過規定標準多少倍,首次只能獲得有期限的居留許可。
德國的移民法全稱是“關于控制、限制移民和規范歐盟公民和外國人居留與融合事宜的法律”,于2004年7月30日通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分別在2005、2007、2009和2011年對部分條款進行了修訂,這部法律主要對外國人在德國的居留、工作和融合方面進行規定,從中可以看到德國是如何從法律層面,努力為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創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的。
外籍高層次人才引進
移民法中規定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德國工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高級專業人才可以選擇的技術移民,獲得落戶許可;二是普通外國人(留學生)可以選擇的申請工作許可,獲得居留許可;三是有投資意向的外國人可以采用兩步走方式,先獲得居留許可,在3年后取得落戶許可。
移民法中明確規定了兩種居留形式,一是居留許可,在德國工作的一般外國人都持居留許可,居留許可明確規定了居留時間和居留目的,時間到期或者變更了居留目的,比如跳槽了,居留者需要去外國人管理局延簽證或者變更;二是落戶許可,該許可可以被看作是“綠卡”,或者說是永久居留權,持有者不需要再定期去外國人管理局延簽證。
(一)技術移民
移民法中設有單獨的一節對高級專業人才的落戶許可(技術移民)進行闡述,分別對符合“高級專業人才”條件的三種人作出明確的規定:一是擁有特殊專業知識的學者(科學家)。二是能起到突出作用的教學人員(教師、培訓師等)和科研人員。三是擁有特殊職業經驗的專家和處于領導崗位的工作人員,其年收入需至少達到法定醫療保險費衡量界限的兩倍以上。
法定醫療保險衡量界限是德國根據個人的年收入制定的一條指導線,超過了該指導線的人可以選擇參加法定的醫療保險還是參加私立醫療保險(年收入低于該指導線必須參加法定醫療保險,沒有選擇私立醫療保險的權利),這個衡量界限每年有所浮動,2011年執行的標準是44550歐元/年(也就是3712.5歐元/月)。這個門檻可以說是相當高,因為超出法定醫療保險衡量界限的收入已經算是高薪,在德國用人單位愿意用超出這個界限一倍的薪酬聘請的,一定是需要引進的高端人才。
(二)學生的居留
德國頒發給外國留學生的居留是包含學習地點和目的的居留許可,每次頒發的許可有效期最長為兩年,持該居留許可可以從事每年合計不超過90天或者180個半天的工作或者兼職工作。此外,移民法還規定:對于已經從高等院校畢業的留學生,可以頒發一個有效期最長一年的居留,居留目的是找一個與所學專業相關,且該位置允許由外國人占用的工作崗位。該政策的出臺,對于德國從剛畢業學生中“收割”優秀的、可以立刻上崗、且對德國的法律法規和文化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海外高層次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工作居留
給予普通外籍高層次人才工作居留,已成為德國從在德留學外國學生中“收割”高層次人才、從世界各地引進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申請工作居留,首先需要在德國企業找到一個可以被外國人占用的工作崗位,然后還需要通過聯邦勞動局對外國人就業崗位進行的審批,審批通過即獲得工作許可,這樣才能在當地的外國人管理局取得工作居留。
移民法中明確規定了勞動部門頒發工作許可所要審查的幾項內容,一是審查雇傭外國人對就業結構、地區和經濟部門的負面影響;二是審查德國公司所雇傭的外國人在其崗位上的不可替代性,而且在條文中明確規定了審查方式,即由聯邦勞動局在一定時間內公開該職位有關信息,看看有沒有德國人、或者擁有優先權的外國人(比如歐盟國家成員、擁有落戶居留的外國人及其家屬、德國人家屬等)應聘;三是審查德國企業提供給外國人的工資、工作時間以及其他工作條件,目的是確認不存在與德國人相比不平等或者說是不公平的問題。
(四)投資移民
通常意義上講的“投資移民”,在德國的移民法中被表述為“自立者的遷人”。德國移民法最初規定,外國投資者在投資至少達到100萬歐元和創造了至少10個工作崗位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居留許可;2007年8月修訂為50萬歐元和5個工作崗位,2009年1月進一步修訂為25萬歐元和5個工作崗位。該居留許可的最長期限是3年,3年后由外國人管理局進行評估,如果該投資者成功地實現了其計劃的職業活動,而且生活有保障,可以給予落戶許可,即通常意義上的“綠卡”。相比高水平專業人才可以立即獲得落戶許可,投資者無論投資超過標準多少倍,首次只能獲得有期限的居留許可。相比其他國家“投資移民”,德國分兩步走的做法,可以更好地保證投資有效性和效果。
外籍人員的管理
(一)管理機構
聯邦移民和難民局,主要負責與外國人管理局、聯邦勞工局、德國駐外使館等聯邦政府機關的協調;對移民融合課程需求進行詳細調研,開發移民融合課程并執行;對移民問題的科學研究等等。
外國人管理局,是地方執法機構,在其地域范圍內負責外國人居留許可和落戶許可的發放工作。該部門與聯邦移民事務主管機構無隸屬關系,僅是協作關系。
聯邦勞工局,對外國人管理,主要體現在對外國人就業獨特性的審核,以及外國人就業薪酬和有關福利待遇的平等性審核,經這個部門審核后,基本上可以保證引進的外籍人才質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后續的勞動爭議糾紛。
(二)參加社會保險
在德國工作的外國人,包括打零工的學生,都有義務參加社會保險。社會保險主要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三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個人所得稅中個人應繳部分,由單位統;X工資中扣除代繳,工傷保險繳費完全由雇主承擔。
(三)繳納個人所得稅
如果外國人每年在德國停留時間超過6個月,則把德國視為其主要的停留地,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義務,但是,對于完全或大部分時間在國外生活的人(一年超過6個月,他們也被稱為“稅務外國人”)來說,只需履行有限制的納稅義務,只需繳納其在國內收入的所得稅。這種收入不會重復征稅,因為德國和納稅人居住國會簽訂相關協議。這種規定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有利于歐盟內部人才的流動。
(四)融合培訓
“融合培訓”是移民法推出的主要目的之一,延長居留許可、獲得無限期的落戶許可和加入德國籍等事項,都是要建立在融合的基礎上,這里所講的“融合”是指有足夠的德語知識、對德國法律和社會秩序及生活狀況有基本的了解。移民法為了推動“融合培訓”,明確地對“融合培訓”參與義務、課程設置、設立目的及參與培訓人員范圍等進行了闡述,“融合培訓”課程設置分為兩部分,一是語言能力培訓課程,包含基礎和深化語言班,目標是掌握足夠的德語知識;二是介紹德國法律法規、文化和歷史基本情況的培訓,目標是促進生活在德國的外國人長期合法地融入德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且有能力“獨立處理所有日常生活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