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講員在贊賞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普遍看好中國發展前景的同時,對倫敦的金融領袖地位,對英國的經濟駕馭能力和發展前景,依然充滿自信。通過與這樣一群理性、敬業、自信的精英接觸,學員們深感,盡管英國目前面臨困難,但英國的經濟管理值得我國借鑒的依然很多。
今年的牛津班可謂人才濟濟。比如說,代表中國政府向全球發布我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2005年曾作為“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干部公共管理培訓班”學員,選派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潛心深造4個半月。在那個曾經產生全球幾乎1/5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吸引全球70%的經濟學諾獎得主工作過的經濟系,他與諾獎教授深入交流,到美國家庭體驗生活,泡圖書館查閱資料,將相關資料拍成照片用作參考,還完成了博士論文撰寫。這一論文后來以《流動還是遷移——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為書名正式出版,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這一次,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牛津又一次帶給他心靈震撼,收獲超出了他的預期;而他那招牌式的微笑、嚴謹而專業的提問,也給英國講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能在牛津這樣的名牌大學浸泡,是我一生的期待和榮幸。短短21天,英國人為什么沒有加入歐元區?國外如何看待歐債危機?它們對世界及中國經濟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所有關心的問題,在牛津都找到了答案。”盛來運總結說。
培訓班班長、海南省外辦副主任王勝,2006年曾作為“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政府中青年干部高級公共管理項目”學員,赴美國杜克大學學習5個月。當年他在杜克的學習論文,后來在國外發表,產生了國際影響。這次培訓,機會來之不易。牛津學習歸來后,他結合培訓心得,專門為海南省外辦及中國南海研究院全體干部職工作了一場生動的財政管理和金融風險防范的培訓報告。
此外,還有中國農業銀行零售業務總監李慶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建華、財政部副司長陸慶平……這些專家型的學員與牛津老師在課堂上不斷碰撞出思想火花,以至于牛津主辦方和講課老師感受到壓力和挑戰,紛紛表示教學相長,他們十分樂意組織中國學員給牛津師生作專題報告,讓更多的英國人認識中國,分享中國經驗。
課堂對話,大量的都是財政金融領域十分專業的話題,其中也有不少大眾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上海能夠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嗎?
中國學員除了關心英國的財政金融問題,更關心國外可供中國借鑒的經驗。他們不斷地結合中國實際與英國講員展開討論。我國已確定目標,到2020年將上海建成金融中心。這一話題很自然也就成了討論的焦點。
在全世芥關于金融服務的排名中,倫敦—直穩居第1名。上海在2009年位列第55名,2010年位列第11名,到了2011年急速上升到第5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體現了在世界經濟走下坡路的時候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上海將成為不可替代的角色。——東倫敦大學東倫敦研究所所長、奧運經濟研究專家GayinPoynter。
上海首先要能夠吸引中國人的財富,建立更為廣泛的金融體系,增加金融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考慮國際化問題。目前上海金融地位排名世界第5,這只是表達世界對上海的一種期望?!=蚪洕A測國際經濟學主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Vaiqessa Rossi。
歷史上,上海也是一個著名的金融中心。作為金融中心應該注意些什幺呢?首先,它必須是開放的,歡迎各國的公司、銀行到上海開展業務,上海的公司同樣也積極到世界各地開展業務。開放可能會與國家利益有所沖突。其實,我個人的結論是當政府不太重視的時候,它反而容易成為一個金融中心,如果過分重視,可能難以形成。
我認為,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潛力巨大。但同時我也認為,倫敦不容易失去它的地位。倫敦會持續它的優勢,比如專業人才、貿易聯系、發育成熟的市場、司法制度、語言優勢。我認為目前上海金融地位的提升,驅動力主要來源于中國經濟自身的成長?!鹑跉v史學家RanaldMichie。
總體而言,長期研究和關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英國學者普遍認為,盡管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使得上海的金融地位急劇上升,但是,上海要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毫無疑問,引領風騷的金融之都倫敦,也是今后上海需要長期借鑒研究的對象。
人民幣何時實現自由兌換?
到2020年將上海建成金融中心,這也就意味著,在此之前,人民幣將實現自由兌換。英國各界對人民幣國際化懷有強烈興趣,學員們也很想知道講員們的看法。
中國目前缺少長期投資品種。跟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放在短期存款賬戶的錢最多。如果實現自由兌換,很多錢會流動到國外市場,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是一種風險。
我建議發展多樣化的投資產品。比如,在我們國家,大部分錢都放在長期存款和退休金上。這樣,即使出現金融危機,這些錢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轉到國外去。又比如,房產或地產投資,美國鼓勵大家成為房地產的主人,認為這些人才是對社會最負責任的公民。我想中國的房地產發展已經吸納了大量的資金。總之,短期存款應該少一些。只有這樣,自由兌換才不會遣成動蕩。
以日本為例,當年日本央行1萬億美元的儲備,4~5萬億美元的私人儲備,套期交易給世界造成了麻煩。而中國現在可能有10萬億美元,如果自由流動,會對世界造成麻煩?!=蚪洕A測國際經濟學主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Vanessa Rossi。
Vanessa R0ssi長期關注中國經濟,認為中國現階段限制放貸,根本目的是在預防和解決銀行可能發生的壞賬風險,而不單是把通脹數據控制在某個范圍內。她對人民幣自由兌換持謹慎態度,這不難理解。其實我國各界,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國內專家也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應該向德國學習,嚴格控制內部通脹,根據實體經濟的競爭力一步步放松匯率控制的幅度,這才是中國經濟避免大起大落的可靠途徑。
英國企業在中國做生意遇到什么樣的挑戰?
目前中國在英留學生已達12萬人,中國在倫敦投資的企業數量巳升居各國第二。根據中方的統計,2010年中英貿易額為508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8%。兩國正在努力爭取到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
7月29日,培訓班學員在倫敦與英中貿易協會進行交流互動。英國企業在中國做生意經常會遇到什么樣的挑戰?英中貿易協會調研部主任Stewart Ferguson回答,英國企業家主要面臨四大挑戰:一是中國的政治體制;二是對中國政策的理解;三是語言障礙;四是中國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倫敦奧運和北京奧運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將舉辦奧運作為展示國家實力的機會,氣勢恢弘,美輪美奐。截至2009年3月,北京
奧運直接收入為213.63億元,支出202.06億元,收支節余超過10億元。
而倫敦奧運籌備期間,正好趕上金融危機,英國人把倫敦舉辦奧運作為拉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引擎,一切都精打細算。比如說,圣火傳遞已經成為沿襲多年的歷史傳統。為了節約開支他們放棄了全球傳遞圣火的計劃,將傳遞范圍局限于英國境內,想盡辦法籌劃借機賣出更多奧運商品,在縮減傳遞儀式支出的同時,為倫敦奧運帶來更多的收入。
“不能把2008北京奧運會與2012倫敦奧運會相比,你們的奧運會壯觀大氣讓人振奮。倫敦的奧運會會址選在被人遺棄的工廠和荒地。一共花93億英鎊,完全是政府投資,但也引起廣泛的爭議: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是否值得投這么多資?因此,政府得保障這些設施在奧運會之后可以使用,要確定奧運會帶來的財富和發展機遇。我們也希望2012年成為一個催化劑,促進東倫敦地區的發展?!眰惗貖W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前7天,培訓班來到奧運場館所在地東倫敦大學,聽東倫敦大學東倫敦研究所所長、奧運經濟研究專家Gavin Poynter講述奧運經濟。
為了經濟收入,倫敦在奧運門票上大做文章。今年3月15日,2012倫敦奧運會門票面向全球公開發售,組織方發動數百萬民眾參與網絡預訂,抽簽購票,連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也必須在網上買票登記,結果卻不幸沒能中簽。約翰遜打趣地說:“我作為英國人很自豪,因為沒有哪個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市長,要靠抽簽才能為家人買門票,而且還沒中簽?!?/p>
門票將成為倫敦奧運主要收入來源。開幕式的貴賓票價格高達2012英鎊,約合人民幣2萬元;閉幕式最高票價為1500英鎊,約合人民幣1.5萬元。倫敦奧運會的部分貴賓聯合套票價格將高達27萬英鎊(約合270萬人民幣),創下奧運史上最貴票價的紀錄。
北京奧運實現銷售收入12.8億元,按照倫敦奧組委的測算,倫敦奧運門票的總收入將達到創紀錄的3.76億英鎊。預計到2015年,英國經濟將從2012年奧運獲得51億英鎊的持續效益。
牛津心得:100%的出勤率,100%的對話率。牛津班每個學員都珍惜難得的培訓機會,積極參與提問。深度的互動交流,也加深了英國講員對中國以及中國經濟的了解。他們認同學員的探索精神,贊賞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普遍看好中國發展前景。同時,也不難看出,他們對倫敦的金融領袖地位,對英國的經濟駕馭能力,發展前景,依然充滿自信。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英國經濟復蘇緩慢,緊縮政策帶來社會矛盾重重的今日英國,通過與這樣一群理性、敬業、自信的精英接觸,我們深感,盡管英國目前面臨困難,但英國的經濟管理值得我國借鑒的依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