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創刊20年了。作為這份刊物的創始人之一,作為這份雜志的主持者,我感慨良多。
《炎黃春秋》是1991年7月1日創刊的。1989年那場風波,使80年代欣欣向榮的改革開放進程出現了斷裂,到1991年,是改革開放歷史上最為艱難的三年,也是爭論最激烈的三年。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炎黃春秋》,關注歷史與現實,自然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在蕭克將軍點將讓我籌建雜志的時候,我們有多次談話。我們有許多共同的看法:第一,盡管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與現實不再像毛澤東晚年時那樣治罪了,但是,總的說來,實事求是還有重重困難,我們的雜志擔負著推動實事求是風氣形成的歷史責任。第二,對于以鄧小平等老一代為主導、胡耀邦和趙紫陽等人著力推動的改革開放,從1989年至1991年,有一種否定的聲音,關于改革的爭論也很多。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不動搖,雜志應該成為捍衛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陣地。
從20年的刊物來看,我們基本上守住了這兩條。盡管有一些不足,但這兩條是旗幟鮮明的。我們對待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采取了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采取了科學的態度。那就是公正、客觀,也就是蕭克將軍多次強調的:譽人不增其美,毀人不益其惡。因此,對于中國現代史尤其中共黨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我們有了很多的突破。有些在今天看來不足為奇,但在當年,是要冒相當風險的。在這種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我們的作者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以為今天的鏡鑒,又引申出今日的主張,那就是,必須堅定全面地推進改革開放,堅決反對開歷史倒車。
2005年前后,我們進一步加強了對現實的關注。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政治體制的改革,或者說民主憲政推進的速度,則相對遲緩,有時候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時候。這是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路線背道而馳的。我們在眾多作者和讀者的勉勵下,高舉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旗幟,有針對性地組織相當數量的文章,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循序前進,推動社會對于有關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五年來,我們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20年來,這份雜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層次的作者。他們或是資深的革命家,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或是學識淵博的專家,對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有深入的研究。這樣的作者隊伍也表明,這份雜志所確立的辦刊方針,反映了這種群體性的訴求。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具體工作,但如果沒有這個群體的訴求和大力支持,如果這個訴求不適應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絕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
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我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用“扭秧歌”來形容。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一直在“扭秧歌”。在這樣的時代,這份雜志在受到各方面鼓勵的同時,也常常受到個別權力部門的批評,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但是,時代總是在風風雨雨中前進,這份雜志也一樣。在今天這個喜慶的日子里,我就不多說了。
我代表雜志社,對多年來一直給予我們支持的作者、讀者表示由衷的感謝!對曾經在這份雜志工作過的同志表示感謝!對現在仍在雜志社勤勤懇懇工作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