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我們暢談憲政社會主義,就不能不重提孫中山先生所力倡的“民權主義”。
何謂民權?民有選舉官吏之權,民有罷免官吏之權,民有創制法案之權,民有復決法案之權,此之謂四大民權也。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復決權缺一不可。人民具有此四大民權,方得謂為真正之民主國家。
孫中山認為,政是眾人之事,集合眾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權;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集合管理眾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權,治權就可以說是政府權。孫中山主張憲政分權,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五權憲法”,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五權分立。用人民的四個政權也即四大民權,來管理政府的五個治權,那才算是一個完全的、民權的政治機關。有了這樣的政治機關,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憲政就是要限制政府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控制治權,伸張民權。現在講民權的國家,最怕的是得到了一個萬能政府,人民沒有辦法去節制它;最好的結果是得到一個人民能駕馭和控制的高效能的政府,完全歸人民使用,為人民謀幸福。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憲政建設。
現在的狀況是黨政不分、權能不分、有憲法無憲政,政府過于專橫,人民沒有辦法來駕馭和控制。在一些地方,不管人民是怎么樣不滿,怎么樣反映,政府都是不理,民意很無力也很無奈。官員惟上是從,把持權力,卻漠視權利,甚至與民爭利。這些都是不好的制度體制機制造成的。
民權就是人民主權和公民權利。民權不是天生而來的,是歷史生成的,是時勢和潮流所造就出來的。故追溯到人類社會進化的源流上;并沒有盧梭所說的那種民權事實。盧梭說民權是天賦的,自然不合理;但是反對他的人,便拿他那一句沒有歷史根據的言論,來反對民權,也是不合理。毋庸置疑,盧梭提倡人民主權、提出公意和眾意、主張法治,功在千秋。但是,盧梭對于如何在制度上保障公民權利考慮得不夠多。事實證明,沒有有效的分權制衡和公民權利制約,沒有完善的憲政制度,人民主權就會形同虛設,為權貴既得利益者所侵蝕。
我國當前的現實總的來說是民權太小、治權太大。從“四大民權”來說,首先是選舉權實行的范圍很小。先不說民選官的問題,就說人民選代表吧,現在的基層人民代表的選舉基本上是一種形式,我就從來沒有參加過。至于全國和省、市一級的人大代表選舉就更不用說了,主要是由同級或上級黨委少數人說了算。選官更是如此,往往由“一把手”說了算,選舉或民意測評只是完成手續。這也就是為什么“買官”、“賣官”案件很多而且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至于其他“三權”就更不用說了,可能再過10年還實行不了。從“五個治權”來說,總的來看是政府的權偏大,幾乎是個“萬能政府”,而且是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試問:這樣的國家能夠治理好嗎?這樣的“治權”能適應我們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需要嗎?憲政社會主義提出要憲定規制和保障執政黨權、參政黨權和公民權利,實行多元共治,推動分權和放權,允許圍繞行政治權的公共政策競爭等等改革新思路,對于解決“民權太小、治權太大”的弊政或有助益。
我們實行市場經濟已經快20年了,再不抓緊時機在這個基礎上推進公民社會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那么經濟改革的成果終將喪失殆盡,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勢必扭曲。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推進公民社會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關鍵在推進憲政建設,全面實行“憲政優先、憲法至上”的發展戰略。我們一定要在民主化之前首先把國家憲政制度建設好,以憲制規制民主,以民主促進善治。要使《憲法》發揮至上性、決定性作用,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確保憲法實施。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公民、任何地區、任何機構、任何單位,都必須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尤其要依憲執政、依憲治國,自覺接受憲法的權力規制,限定權力邊界,規范權力運行過程,使自己成為一個維護憲法最高權威的維憲者組織,成為保障國家現代化平穩轉型的憲政建設主力。這些都是憲政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很贊同。我認為,憲政社會主義完全符合“民權主義”的基本精神,理應通過促成憲政共識、推進憲政建設來伸張民權,也即實現人民主權,擴大公民權利。至于如何具體實行,應當集中有關學界專家學者的智慧,充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群策群力,專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科學研究。
(責任編輯 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