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一個形成、成熟、完善的過程,如果說《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起點和探索歷程的話,那么《德意志意識形態》就是它走向成熟的標志。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由馬克思、恩格斯創作于1845-1846年間,在這部著作中,兩位唯物主義先師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著名唯物主義理論。《德意志意識形態》對以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等為代表的各式各樣的歷史唯心主義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可以說它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確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規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現昭示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形成。
實踐作為本體論貫穿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統而清晰的論述了唯物史觀的具體內容。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當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是教條的不變的,它也在實踐中不斷的自我完善,正是基于此原則和理論,1978年《光明日報》刊登了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討論和學習,使得我國以毛澤東,馬列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又向新的探索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封建主義思想占據了半壁江山。近代以來,中國大地飽受內憂外患的荼毒,西方列強的入侵令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浩浩蕩蕩14年終歸失敗;洋務運動企圖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但這一切卻在甲午戰爭的炮火中顯得脆弱無力;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維新變法,冀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自上而下的實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和經濟綱領,結果僅百日就遭保守派的殘酷鎮壓而徹底失敗。隨后,孫中山、黃興等人領導的辛亥革命,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希望實行西方式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最終的成果卻被袁世凱竊取。歷次歷史失敗的事實都在向我們說明,無論是舊式農民起義、封建統治階級自強,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努力,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先進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導。
馬克思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出現和傳播打破了歷史的桎梏,給中國的未來帶來了一片曙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力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成為了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變化,激化之間的矛盾并最終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有了這一重要認識,我們便能理解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到最后何以歸于失敗,首先,他們沒有完全了解社會矛盾激化的原因;其次,他們的革命脫離了群眾基礎,而群眾基礎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才是社會革命的主體。因此,這樣的革命到最后必將走向滅亡。汲取了歷史失敗的教訓,理解了歷史失敗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準確的認清和把握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緊緊團結廣大的人民群眾,順應了當時的歷史要求,符合唯物史觀所表達的歷史發展規律,并最終獲得了最后的成功。
馬、恩創立的唯物史觀,確立了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這一簡潔樸素的理論表達,不僅賦予人類認識歷史的新視角,而且對于認識并運用社會歷史規律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具有重大的作用。“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的發展史,是各種生產方式在許多世紀過程中依次更迭的歷史。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不僅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新中國建立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上前進摸索,有過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也有過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歷史上“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沒有遵循“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的歷史發展客觀規律,錯誤的估計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偏離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正確道路,顛覆了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拾馬克思唯物史觀,堅持以此作為指導,歷史地走完了一個長達30年之久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取得了世人難以想象的成就。我們黨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著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將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既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社會主義中國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為了達成在世紀頭20多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趕上并超過中等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必須繼續堅定不移的將經濟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地位,放在社會發展的核心地位,任何時候都絕不動搖。
步入21世紀,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國將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生產力的發展道路這一問題值得深思。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事實說明并證明了一點一馬克思唯物史觀是唯一適合中國發展的歷史觀。馬克思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現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所面臨的新情況出發,不斷深化、發展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這是歷史的選擇。同時,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同時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基礎性因素,但絕不是唯一的因素。人類社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各種因素、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形成歷史發展的合力,從而推動社會的向前發展。恩格斯曾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我們應避免對唯物史觀單一的理解,恩格斯特別強調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
不同群體的價值訴求和社會選擇構成了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因素,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進程中各種社會因素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為了更好的把握當今社會發展問題的基點,我們就應該對多種因素形成歷史合力整體,性、系統性、共生性的特點有更全面的認識。縱觀西方工業化,現代化的歷程以及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僅僅強調經濟發展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忽略歷史發展的合力因素,忽略人的價值需求和主體創造,會造成社會的畸形發展,同時還會影響經濟建設進程的健康有序發展。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伴隨著巨大成功我們還遇到了種種的問題和矛盾。如城鄉以及區域發展差距擴大、就業形勢壓力增加、資源耗費和生態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壞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日益嚴重、社會某些方面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發展,這些問題和矛盾正成為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障礙。其中一個尤其為突出的問題是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人的主體價值,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見物不見人”的現象,使得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分析其原因,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有一部分是人類工業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但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和避免把發展經濟當作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的片面發展觀。針對這些問題和矛盾,以馬列主義基本思想為指導,以共產黨為領導的中央適時地提出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既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有益于我們從現今中國和世界發展所面臨的新情況出發,不斷深化、發展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
歷史和實踐證明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只有堅持以馬克思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將中國建設的建設文明而富強。也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得到穩步、高速、可持續的發展。同時,在此日新月異,科技、經濟、文化都高速發展的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也需要與時俱進,我們需要認真學習理解并不斷完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將其貫徹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
[3]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N],光明日報,1978-05-11
[4]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06-01(2)
[5]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6]恩格斯,歷史合力論,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06-01(2)
[7]恩格斯,經濟決定論,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