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各類專門人才。警官大學出于培養(yǎng)人才目的的特殊性,需要在素質教育的理論與途徑方面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警察管理系在探索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提出了“125模式”,并運用到實踐中。幾年來,通過反復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在警察素質和警察技能的教育和教學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功嘗試。認真總結“125模式”的成功經驗,對堅持育人為主、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125模式”及其實踐
“125模式”的內容:“1”,指的是一堂好課;“2”,指的是兩大活動;“5”,指的是五種技能。目的就是在加強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育效果的同時,開辟第二課堂活動,彌補第一課堂教育的不足,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堂好課。一堂好課就是要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精心上好每一堂課。要按照學院提升學生素質要求,實行啟發(fā)式教學,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充分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一堂好課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基礎。
兩大活動。兩大活動就是根據革命化、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警察素質教育的要求,每年上半年舉辦的“警察素質大賽”和每年下半年舉辦的“學術月活動”。警察素質大賽有五項內容:隊列指揮、書法比賽、演講比賽、百科知識競賽、活動設計;學術月活動的內容有四項:學術報告(五場)、爭鳴辯論賽、讀書征文、畢業(yè)論文答辯。每項活動歷時一個月。這兩大活動已舉辦了16屆。兩大活動的目的就是在開展第一課堂的基礎上開展切合警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活動有效地彌補了第一課堂的不足,提高了學生急需具備的警察素質,既鍛煉了學生運用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又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第一課堂教育的延伸。
五種技能。五種技能是指根據革命化、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警察素質教育的要求,開展“公務員面試”、“警察禮儀”、“手抄辦報”、“審美設計”和“攝影技巧”等五種技能的訓練活動。這五項訓練都是在系內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老師指導下,由學生干部牽頭組織,學生志愿報名參加而舉辦的,深受同學好評,尤其是“公務員面試”,為同學們充分準備面試、做好求職應對打下了基礎。
通過對“125模式”的多年實踐,警察管理系在警察素質和警察技能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在素質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提高教學質量,人才培養(yǎng)成績、學科建設、學生素質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普遍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受到了學生、學生家長、校內和社會的廣泛贊揚。如:截止至2007年12月,2003級本科班就業(yè)率83%,研究生錄取率3%,公務員錄取率71%。《公務員考試基礎知識》課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通過講授、模擬面試,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試能力,使大批學生通過了招錄公務員筆試和面試,走上了公務員工作崗位,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在警察素質大賽中,涵蓋了隊列指揮、書法比賽、演講比賽、百科知識競賽等內容,全面貫徹了司法部部長吳愛英同志在全國司法行政系統(tǒng)基層建設會議中提出的“警院學生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做一名合格的預備準警官”的講話精神,為警官學院的大學生提高和展現自己的素質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在學術活動月中,開展學生學術報告、爭鳴辯論賽、讀書征文和學生自辦的刊物《羽劍》等活動中,從多方面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需要,使學生普遍提高了警察應具有的素質和技能,對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125模式”帶給了我們很多經驗和啟示,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要求,以及加強第二課堂的組織和指導。
二、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生的一種通識教育。素質教育既包括學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道德教育,它要求學生素質基礎要厚,知識面要寬,能力要強,大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這就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警察院校,教師都有雙重身份,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而且作為一名人民警察,還要在言談舉止上為學生做好表率。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從“125模式”經驗看,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等有較大的變化和提高。
(一)教師教學理念上要提高
大學生素質教育是注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有一個較大的轉變,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具備應有的教育理念,是教師工作的靈魂和先導。教師的職業(yè)具有雙重性,既要具有學科專業(yè)知識,又要具有教育專業(yè)的知識。學科專業(yè)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教育專業(yè)解決的是“如何教”的問題,教師在教育理念上,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符合教學規(guī)律,教育觀念要向如何提高學生素質上轉變。
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是教師的職責觀念,它關系到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工作態(tài)度,又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為人師表,要求教師具備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很強的盡職敬業(yè)精神和很高的業(yè)務水平和學術造詣。一個教師要具備對教師職業(yè)的熱愛和激情,教師對自己從事的專業(yè)熱愛和有興趣,要把自己所從事的專業(yè)作為自己一生為之追求、甘愿奉獻的事業(yè),刻苦鉆研,才能向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要對自己的學生熱愛和負責,真心實意為學生的素質提高和成才著想,這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反映到教學觀上,教師要摒棄自己頭腦中陳腐的教學觀,樹立現代教學觀。傳統(tǒng)的教學觀表現在教學上,就是單純地強調把傳授現成知識當作教師的主要任務,學生從上學開始就被緊閉在文字材料里,封閉在教室里,教師采用灌輸的方法,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以被動接受和記憶知識為主。講臺講得明白,不留疑點就是好教師,學生課堂上聽得明白,記得牢固就是好學生。這就是過去評價教與學的標準。但現在,學生畢業(yè)要經過人才市場的檢驗,學生的質量要以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的評價與認可程度為準,也就是看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情況。按照新的質量標準,過去灌輸式的教學并不是高水平的教學。教師教學觀念要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fā)式、激勵式、參與式轉變,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師在傳授給學生重要知識的同時,又要啟發(fā)學生主動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二)具體的教學方法要改革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所采用方法是否適當,必須要看是否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125模式”強調要上好一堂課,就要在上課的具體方法上,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方法要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思考,學會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習、思考、研究與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新的教學方法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中有了興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的內動力;新的教學方法要引導學生學會綜合,善于把學到的多門課程的知識綜合在一起,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新的教學方法要善于指導學生注意轉化,就是由知識轉化為能力與素質。
為了實現上好一堂課的目的,在操作層面上,體現在課堂教學方法上的改革,主要試行了以下幾種方式:
1、提問式教學。提問式教學是雙向的,既有教師提問學生,也有學生提問教師,這種雙向提問的教法,可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也能促使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設計好每一個問題,做到按需設問。在提問式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了解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情況,把握提問時機和所提問題的難易度,所提問題能激起學生積極思考。
2、啟發(fā)式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習,啟發(fā)式教學是這種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學中善于啟發(fā)是一種藝術,它要達到學生在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接受知識、得到能力、智力的培養(yǎng)訓練的效果。啟發(fā)式教學注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合理設計教學目標要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意見,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個性發(fā)展,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而有得”與“思而有得”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案例式教學。結合實例,選擇適當的案例,通過解剖案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的具體應用過程與方法。這種方法包括案例的編選、組織案例討論和案例評價三部分。案例的編選要有針對性,以問題為牽引,要尋找各種現實問題,合理組編,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親身體驗中產生感性認識,培養(yǎng)動手能力、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案例討論,要求學生在案例討論前熟悉案例的相關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知識準備,從而使學生就案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案例評價要使教師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從不同角度來進行思考,開拓學生思維空間,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能力。
4、組織討論課。可設定幾個學生主講,教師作總結,并通過學生評委的形式予以打分。組織好課堂討論,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一是教師要精心設計并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討論題目,二是做好充分而細致的課前準備,三是教師在課堂討論中當好顧問和參謀,四是作好討論過程的總結評定工作。
5、改革考試方法。考試方法應多樣并舉,綜合評定。不僅采用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形式,還可以加入一些口試、現場模擬操作,以及讓學生走出課堂、做調查寫報告等形式進行綜合評定。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能否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也關系能否上好一堂課。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健全的人格,為以后的工作好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搞好提高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125模式”的兩大活動和五種技能,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活動都要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又切合警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作為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具有靈活性的特點,能充分發(fā)掘學生潛能,強調警察特色,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為學生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大學素質教育中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進行系統(tǒng)性綜合性考慮與計劃,充分規(guī)范管理與組織運作,從領導、組織、計劃、載體、經費等幾個方面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與設計,是搞好第二課堂、做好學生素質提高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成立由校或系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由有關專業(yè)教師、相關部門領導、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素質培養(yǎng)領導小組,指導和協(xié)調學生素質培養(yǎng)工作和第二課堂開展情況。每年就學生素質培養(yǎng)召開工作會議,進行研討,協(xié)調各部門工作,調整工作措施和計劃,使這項工作能夠逐步健全發(fā)展。小組要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協(xié)調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活動。加強經費投入,為第二課堂建立物質保障。
鼓勵教師參與、指導第二課堂活動,并在政策上有所體現。學生活動盡量結合專業(yè)開展,學生的各項活動中專門教師指導,如讀書征文、論文答辯、演講等由專門教師指導。在考核教師教學工作時,把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對學生素質培養(yǎng)作出突出成績的教師,在年終工作評定上給予獎勵。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發(fā)組織的群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學生社團以其活動的鮮明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素質提高的需求,是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學生社團可以發(fā)揮某些學生的特長,他們可以在教師的輔導下,互相學習,為培養(yǎng)興趣提供了機會。
學生社團面向全校吸收社員,沖破了以班級、系為界限的校園管理框架,不同班級、不同系的學生,為了一個共同的興趣愛好走到一起。他們是有共同語言的一個整體,有著不同強制力就能維持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對于校園信息的傳播,不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具有重要作用。參加社團的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為社團的發(fā)展獻計獻策,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和作品在這里產生,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素質發(fā)揮重要作用。社團是高校進行思想素質、業(yè)務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各方面教育不容忽視的群體,重視發(fā)揮社團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警察管理系資料匯編
[2]《中國大學教學》201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