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巖畫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亞莎《西藏美術史》一書,根據其在西藏多年的教學工作編著,從西藏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與磨制石器到西藏清代建筑、雕塑、繪畫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全書共十章。第一章對遠古時期的西藏美術進行了探討,包括西藏藝術萌芽時期石器時代的陶藝術,藏區古老“石文化”與古代巖畫,以及西藏早期建筑藝術。第二章討論了吐蕃王朝時期的美術。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是論述宋元明時期的建筑、雕塑、唐卡、壁畫等不同藝術形式。第七章至第十章對清代西藏的藝術遺存進行了諸如建筑與雕塑、民間雕刻以及繪畫等分類論述。
一、過分的細化導致鏈條的斷裂
這本《西藏美術史》無疑想在橫向空間的延展性和縱向時間的連續性上更加細化,更加全面,深入到文中的各個層次,比如在討論宋元明時期的西藏藝術時,作者用了四篇章節分別論述了西藏建筑與雕塑、西藏唐卡藝術、衛藏壁畫、西藏西部壁畫。在每一章節當中又將宋、元、明三個時代單獨分開來討論,這樣反而看起來更混亂。在縱向時間連續性上,以西藏的佛教寺院(廟)為例,一座寺院(廟)中就可能存在不同時期的美術遺存,如建筑形制、壁畫風格等。在寺院(廟)教派的更迭、擴建、廢棄過程中這些遺存也隨之而改變,不能單純的將之歸于其始建年代所處的時期。在橫向的空間延展性上,一座寺院(廟)之所以能稱之為寺院(廟)是它包括了除僧人之外它的建筑形制、它的壁畫、它的唐卡、它的雕塑等全部內容。它們屬于一個有機的整體,單獨去討論其中某一形式的藝術風格和年代雖然很有價值,但是這種研究無法走向更深層次。
二、不同層次間的比對
同一時段不同地區的兩處遺存或是不同時段同一地區的兩處遺存可能都會存在某一種聯系,相似或是相承。但是書中對這種聯系的比對很少,如作者談到西藏西部托林寺的建筑形制可能源于山南地區的桑耶寺都屬于一種立體的曼荼羅1,或是談到帕爾嘎爾布石窟K1壁畫中的一佛二脅持菩薩圖像與衛藏、后藏地區的一些寺院中在題材上的相似性。但是很顯然作者并沒有在宏觀上很好的把握這一點。
下面以西藏西部的東嘎石窟I區第1號窟與帕爾嘎爾布石窟K1的壁畫進行比對進行補充。首先,年代的確定。東嘎石窟I區第1號窟壁畫的年代《西藏阿里東嘎、皮央石窟考古調查簡報》2中將其定為11-12世紀,推測為阿里地區石窟的上限。帕爾嘎爾布石窟K1壁畫的年代《西藏阿里札達縣帕爾嘎爾布石窟遺址》3中將其定為13-14世紀。其次,這兩座石窟年代上雖有差異,但是兩個石窟所處的時期是前后聯系較緊密的。兩座石窟均繪制了曼荼羅圖像,但是在平面形制、窟頂形式、開龕與否、壁畫布局和曼荼羅形制上都有不同表現。
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從11-12世紀的東嘎石窟I區第1號窟到13-14世紀的帕爾嘎爾布石窟K1,石窟從形制到內容都發生了一定轉變。平面形制由簡單的方形向有轉經道的方形石窟發展并從無龕到有龕,窟頂由變化多端的斗四套斗形向簡潔的平頂轉換,壁畫布局由以密宗曼荼羅為主體的布局改變為突出主尊像,并在四周以方格式的構圖繪制菩薩等小像,曼荼羅形制由比較早期的密教無上瑜伽部曼荼羅轉變為占主流地位的密教金剛界曼荼羅。
三、關于西藏西部美術發展階段的分析
書中將西藏西部地區的美術發展分為明確的前后兩個階段:早期為11-13世紀;中后期則14世紀末-17世紀初葉。作者認為早期西部藝術最明顯的外來影響是來自克什米爾的佛教藝術,雖然也認識到東印度波羅藝術風格對西部也有過不同程度的滲透,但不如衛藏地區那么明顯和突出,所以將其與克什米爾藝術風格化為同一發展階段。而西部中后期則是“古格畫派”的形成期,在此一階段,所有的早期藝術因素都沉淀下來形成了“古格畫派”。
西藏西部自古以來就一直被人們想象成無人問津的荒野之地,但是從近20年的考古發現來看西藏西部在古代卻是一塊不能再繁盛的地域了。周邊克什米爾、尼泊爾、印度等佛教藝術都匯聚于此,各種藝術風格相互交融。對于這種復雜的藝術風格的發展過程,霍巍在《西藏西部石窟壁畫中幾種藝術風格的分析一兼論西藏西部石窟壁畫藝術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4中的分析顯得更合理些,將西藏西部的石窟壁畫遺存劃分為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公元11至13世紀,以東嘎I區1、2、3號窟等為代表,是古格王國佛教藝術的早期發展階段,主要受到克什米爾藝術的強烈影響;第二階段的發生大體與第一階段相同或稍晚,下限可晚至14世紀,以帕爾嘎爾布石窟為代表,是西部繪畫藝術風格的重要轉折時期,印度一尼泊爾風格注入,與克爾米爾風格產生交互影響;第三階段可能開始于15世紀,沿襲到17世紀,以古格王國故城札不讓各個殿堂和石窟內殘存壁畫為代表,為西藏各主要傳統藝術流派形成時期,來自衛藏地區各藝術流派可能對西藏西部也已形成的“古格畫派”產生影響,尤以格魯派占主導地位。
綜上所述,《西藏美術史》雖然收集了很多考古材料但對材料系統的梳理和分析還顯不夠,尤其缺乏對西藏佛教藝術整體發展歷程的討論,并且有些結論過于簡單化。西藏美術研究是一項艱巨而又繁復的工作尤其是西藏佛教藝術,不同地域不同藝術風格的交互影響、滲透和發展脈絡是現今一段時期與將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宿白,關于托林寺在平面形制上仿照桑耶寺,藏傳佛教寺院考古[M],文物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