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人們在特定教學價值觀的支配下,依據教學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種理想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愿望。因此,教學觀的變化也必然會導致教學理念的創新。有效教學是一種用以指引教師教學、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也是一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實現教學目標采用的教學策略。那么,在新課程標準下,怎樣才能有效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呢?
一、營造促進學生學習的氛圍
(1)創建自由質疑的學習環境。學貴有疑,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尊重歷史事實,又要允許學生假設與質疑,在質疑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質疑與析疑中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如筆者在教學《中古歐洲社會》一課中,講述了“丕平獻土”的故事,學生了解到在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在課堂上,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皇權凌駕一切呢?這就為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方歷史的比較提供了契機。為此,筆者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示意圖”,剖析曾經流行于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歷史緣由,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中古歐洲社會的本質認識。
(2)創設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涿兰~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那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這個見解十分有益。為此,我們要為學生提供高效學習所需的一切幫助,如承載歷史教學的圖片、光碟、媒體、模具等,同時,還要建立合理的課堂規則和程序,讓學生利用這些輔助學習的材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3)創建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有人認為,只有當教育走在發展前面的時候,才是好的教學。因此,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予學生理智上的挑戰,是有效教學的關鍵之一。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一課教學中,筆者依據學生的水平,設計了挑戰自我、逐步提高的系列問題,如哥倫布船隊想到什么地方?結果如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歷史誤會”?這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文本,促進學生的思維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發展。
二、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
(1)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辯論、演講、討論等多種機會,安排學生編寫或表演歷史短劇,鼓勵學生親歷活動,從而使之獲得對歷史表象及歷史本質的認識。如在《經濟大危機》一課“羅斯福新政”這一子目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以193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身份上臺演講,“參與競選”美國總統,演講的主題是如何克服經濟危機,其他同學在聽取演講后投票表決。這樣,每位同學都以不同的角色卷入“競選”活動。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從而在親歷“競選”的活動中,既鍛煉了演講口才,又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
(2)把握偶發的學習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偶發的事件應適時作出專業性的引導,敏銳地抓住課堂中生成的具有延伸教育性的事件,并加以有效利用。如在《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的教學中,同桌兩位學生一本正經地演示了馬克思、恩格斯相會握手的情景,引起了其他同學對此情此景的關注。筆者因勢利導,問:“從剛才‘馬克思’與‘恩格斯’深情握手的動作上,你們能想到什么呢?”“他們是并肩戰斗的戰友”,“他們是共同合作的伙伴”、“他們是未來世界的設計師”,諸如此類的答案紛至沓來。而這,正是對偶發學習機會有效利用的結果。
三、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確保學生學習歷史的內部動力的支持,以實現依靠內驅力積極主動地學習的目的。如在《美國的誕生》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板書的第一個子目錄是“獨立戰爭前的‘美國’,接著請學生關注這一標題有何特殊之處。學生很快發現‘美國’一詞被加上了引號,美國作為一個國家,這里為什么要加上引號呢?學生在認知上便產生了“知”與“不知”的矛盾。求知的內在動力一旦產生,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便不可遏制。
(2)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位學生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初中生比較樂于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這對于學生集思廣益大有裨益。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由組織能力稍強的學生擔任記錄,由思維能力稍強的學生進行歸納,最后由語言能力稍強的學生總結發言。這樣,在交流中各得其所,在合作中優勢互補,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博采眾長,無論對歷史現象的分析,還是對歷史問題的闡述,都會收到揚長避短、此彼應的教學效果。
(3)鼓勵學生探究學習。創設問題情境,并將現實世界的真實問題引進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在《蒸汽時代的到來》一課的教學前,筆者先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個詞語:“工場”和“工廠”。學生意識到,當今世界上用得最多的是“工廠”一詞,“工場”與“工廠”有什么區別呢?隨即筆者話題一轉:此前我們學習歷史時,遇到最多的是“工場”一詞,如“工場主”、“工場手工業”等,“工場”是如何演變為“工廠”的呢?這一問題情境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誘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心理。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有效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參與,彰顯的是學生的“人本”意識,活化的是學生的心理體驗。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才會生機盎然,有效教學才會如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