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之友是普通法系國家程序法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已經走進了國際經濟訴訟領域。NAFA第11章作為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典型,在其仲裁程序的保密性飽受批評的情況下,也引入了法庭之友制度,通過發揮法庭之友的特殊作用以增強仲裁程序的透明度和民主參與性,從而使NAFTA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獲得民眾的信任與認可。
一、法庭之友制度簡介
(一)法庭之友的概念
法庭之友,源于拉丁文Amicus curiae,英文翻譯為thefriend ofthe court。法庭之友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同的辭典有著不同的解釋。《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為,法庭之友是指:“非訴訟當事人,因訴訟的重要事實涉及其重大利益,得請求法院或受法院的請求而于訴訟過程中提出書面意見者。”《國際公法詞典》中,法庭之友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向法庭提交相關事實或信息,協助法庭做出正確裁決的非爭端方的個人或組織。”《牛津現代法律英語詞典》中,法庭之友是指:“一個人,不作為當事人,而是像其他旁觀者一樣,為了幫助法庭,提供一些法庭所不清楚或者誤解的信息,而不是有偏見地闡述事實。”從前述的各種解釋來看,法庭之友并沒有統一規范的定義,在筆者看來,法庭之友制度在一般意義上包含以下內容,主體為與案件具有某種利益,但又不享有實體權利的非爭端當事人,向法庭陳述案件的相關事實和法律的觀點或信息,以幫助法庭公正解決爭議案件。
(二)法庭之友制度的發展歷程
“法庭之友”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羅馬法中,現在已經成為普通法系國家程序法中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17世紀英國最早將法庭之友制度引進英國司法審判程序中。美國也在1823年的Green V.Biddle案中第一次引入法庭之友制度。
法庭之友制度作為一種特殊的訴訟制度,之所以主要存在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實踐中,是因為英美法系的對抗式訴訟模式。在此種模式下,當事人將焦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由此可能導致當事人之外的權利主體利益受損,而法庭之友提交書狀則能起到提醒法院注意的作用。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摩擦和爭端也日益增多,國際經濟訴訟案件也呈遞增趨勢,且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要求作為法庭之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與國際投資爭端解決程序。WTO爭端解決程序并沒有關于法庭之友的相關規定,而在國際投資仲裁裁決,NAFA和ICSID均通過案例接受法庭之友的陳述書。
二、NAFTA投資爭端仲裁引入法庭之友的原因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簡稱NAFTA)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之間達成的區域貿易協定,而NAFTA第11章有關國際投資的規則是迄今為止國際上最為全面、最具深度的投資規則,被稱為“投資者的權利宣言”。而其中最具有創新意義的是NAFTA第11章B節所創制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它為NAFTA第11章A節所賦予投資者的實體權利提供了程序保障,賦予靜態的投資規則以生命。
正如前所述,NAFTA第11章作為“投資者的權利宣言”不僅賦予投資者以權利,并且通過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從程序方面予以保護。投資者與東道國,一方權利的擴大,意味著另一方義務的增強,東道國無疑會在這場權利與義務的博弈中遭受到投資者權利的挑戰,這使得公眾深感不安。加之NAFTA投資爭端仲裁中缺少必要的監督程序,以及仲裁程序本身的保密性,使得眾多團體或組織不斷提出要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參與投資爭端仲裁,以此保障東道國主權和公共利益不受不合理的抨擊。
(一)NAFTA仲裁程序缺乏有效的監督
仲裁一裁終裁,確保了仲裁適應現代商業社會對效率的追求,爭端當事方除了在某些有限情形外,基本不能對裁決提出上訴或要求司法審查。根據NAFTA第1120條規定,投資爭端解決機制適用三中仲裁規則:ICSID公約、ICSID公約附加便利規則和UNCITRAL仲裁規則。因此,投資爭端仲裁的敗訴方可通過ICSID中心申請解釋、修正或撤銷,或者可以通過仲裁地內國法院對仲裁裁決予以修改或撤銷。然而,在現代國際經濟關系中通過內國法院來審查根據國際條約做出的有效裁決,無疑將有損國際條約的效力。因此,為了維護仲裁程序的公平正義,在司法監督確實有限的條件下,通過法庭之友參與仲裁程序能夠幫助仲裁庭做出公正的裁決。
(二)NAFTA投資爭端仲裁程序缺乏透明度
如前所述,NAFTA投資爭端解決機制適用三個已經存在的仲裁規則,而此三種規則共同的特點是仲裁過程不公開,這與傳統的商業仲裁模式的規定相同。然而,NAFTA投資爭端仲裁區別于傳統的商業仲裁,還涉及到東道國的國家主權或公共利益,由此看來公眾的知情權和程序的透明度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較之通過東道國法院來解決爭端,外國投資者更樂意選擇仲裁,其看重的就是仲裁程序的保密性較高。但是仲裁程序的保密性使得公眾喪失了監督權和參與權,這樣一個缺乏公眾參與和監督的沖裁機制最后只能在公眾的質疑聲中走向沒落。
三、NAFTA投資爭端機制下法庭之友制度及實踐
(一)Methanex訴美國案
1992年12月,加拿大的Methanex公司向NAFTA仲裁庭提交了以美國為被申請人的仲裁申請。在案件審理過程中,2000年8月25日,國際可持續發展協會提出遞交法庭之友意見的請求,而后美化環境聯合會和地球島嶼協會也就環境問題向仲裁庭提出申請。2001年1月15日,Methanex案件仲裁庭對法庭之友問題做出裁決,認為仲裁庭有權接受非政府組織提交的法庭之友書面意見書。至此,NAFTA第一次引入法庭之友制度,盡管個案的裁決對其他投資爭端仲裁庭沒有法律的約束力,但它至少為以后非政府組織參與投資爭端仲裁開創了先例,對其他非國家主體甚至個人參與NAFTA投資爭端仲裁程序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UPS訴加拿大案
在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訴加拿大案件中,加拿大郵政工人聯盟和加拿大人聯合會向仲裁庭提交了或最為當事人或作為法庭之友參與仲裁程序的申請書,并且在申請書中提出獲得所有申請書、答辯書、證人證詞以及專家意見的要求。該案是繼Methanex案之后第二起涉及法庭之友問題的案件。最終,UPS案仲裁庭,在根據UNCITRAL仲裁規則,在確保爭端當事方在仲裁過程中得到平等對待并得以充分陳述的前提下,仲裁庭有權在其認為適當的時候接受法庭之友陳述。2003年4月,UPS仲裁庭做出了中間裁決,認定法庭之友律師可獲得仲裁當事方提交的答辯書副本。
(三)NAFTA自由貿易委員會的兩次聲明
盡管在上述兩起案件中,仲裁庭接受了非當事方的意見,但NAFTA第11章并沒有對法庭之友做出任何的規定。雖然仲裁庭對是否接受法庭之友意見書有自由裁量權,但非爭端當事方想作為法庭之友參與仲裁程序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NAFTA自由貿易委員會于2001年7月發表聲明,稱將使得公眾獲得更多關于爭端仲裁程序的知情權。2003年10月又再次發表聲明,稱仲裁庭在特定情況下可接受法庭之友提交的意見書,并且自由裁量是否接受法庭之友意見,但必須不影響締約方作為第三方參與仲裁程序為前提,但作為法庭之友的非爭端當事方可以獲得爭端雙方提交的答辯書。
四、NAFTA下法庭之友的意義
法庭之友制度之所以能在普通法系國家日益發展壯大,并且逐步從國內法走向國際法領域,主要是因為它具有無可替代的工具性作用。法庭之友可以為法庭提供更為全面專業的信息,以更全面的視角審查案件,除看到案件本省的爭議外,更能洞察案件背后隱藏的公共利益,從而為法官做出更為公正的判決提供幫助。然而在NAFTA第11章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仲裁程序中,法庭之友制度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一)緩解投資者權利與東道國主權的矛盾
NAFTA第11章被視為“投資者的權利宣言”,它賦予了投資者可以不用盡當地救濟就可以直接對NAFTA成員國政府提起投資爭端仲裁申請的權利。第11章在賦予投資者廣泛權利的同時,也加大了東道國的義務標準,使得東道國政府的國家主權和公共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第11章早已不僅是保護投資者正當利益的盾,而是刺向國家主權心臟的茅了。例如,東道國關于環境保護的立法行為稍有不慎便會違反NAFTA第1110條的間接征收或等同與征收或國有化的規定,使東道國政府陷入被海外投資者提起仲裁申請的局面。如若敗訴東道國政府不僅面臨撤銷環保措施損害公共利益的選擇,更甚者會為此賠付巨額的補償款。這不僅使公共利益受損,更會引發作為納稅人的民眾內心的不滿和抗議。因此,為使民眾獲得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知情權,最大可能地實現東道國規范性措施所產生的效果與投資者利益之間的平衡,將法庭之友作為監督成員國對主權的維護和公共利益保護的方式極具可行性。
(二)增強投資爭端仲裁程序的透明度
NAFTA第11章投資爭端解決機制所適用的三個仲裁規則決定了仲裁程序的保密性。這也是外國投資者避開東道國國內法院而選擇仲裁的原因之一。由于仲裁程序的保密性公眾可獲得的除裁決以外的仲裁資料少之又少,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公眾對仲裁程序的信任度逐漸降低。一個缺乏公眾信任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必定走不長遠。因此,NAFTA自由貿易委員會通過肯定仲裁庭擁有是否接受法庭之友意見的自由裁量權,為揭開仲裁程序神秘面紗、增強仲裁程序透明度向前賣出了一步。
在NAFTA的發展實踐中,第11章B節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它向國家主權和公共利益提出了挑戰,仲裁程序卻又具有傳統商業仲裁的保密性,引起了公眾的不滿和抨擊。在民眾對其增強透明度與參與性的呼吁下,法庭之友適時出現發揮著其特殊的作用,為突破仲裁程序的保密性做出了努力,更給予民眾參與仲裁程序的機會,提高了民眾對投資爭端機制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參考文獻:
[1]Bryan 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Z].St.Paul,Minn,Thomson West,2004
[2][美]加納,主編,牛津現代法律英語詞典(影印本)[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陳桂明,吳如巧,“法庭之友”制度及其借鑒[J],河北法學,2009(2)
[4]劉京蓮,法庭之友參與國際投資仲裁體制研究[J],太平洋學報,2008
[5]梁丹妮,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投資爭端仲裁機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梁丹妮,NAFTA投資爭端仲裁程序透明度研究一法庭之友與非爭端締約方的參與[J],求索,2008(10)
[7]梁丹妮,國際投資爭端仲裁中的法庭之友制度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6f2)
[8]周宇,NAFTA投資爭端仲裁中的法庭之友制度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