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初,外語教學的研究重點從研究如何教學轉向研究如何學習。為了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必須研究學習者語言學習過程的普遍規律以及個別特征對語言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影響。這種研究很快發展為對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但是對什么是學習策略目前學術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Oxford(1990)認為,“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使自己的學習更為有效,更為自主,更為有趣而采取的行為或行動。”我國外語界也對學習策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文秋芳教授將策略定義為“學生為有效學習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學術界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過對某大學的160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文分析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與學習策略相關l生。筆者希望通過研究回答兩個問題:
(1)不同成績的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存在哪些差異?
(2)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績是否有相關性?
一、研究設計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某大學160名大二非英語專業學生。這些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經過一年多大學英語學習,已基本形成自己的學習策略。
2、問卷調查設計
此研究是實證研究,研究工具主要是問卷調查。問卷由三部分構成:
1)個人簡況;
2)背景信息:
3)英語學習策略。
問卷項目的設計主要根據0’Malley和Chamot對學習策略的分類,這20項可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情感交際策略。
2、4、5、10、13、14、15、16項為認知策略。1、3、6、7、12項為元認知策略。8、9、11、17、18、19、20項為情感交際策略。
此問卷的分級采用萊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每項有5個選項,分別表示為:此句表述
1=完全不符合我的實際情況
2=不符合我的實際情況
3=不確定是否符合我的實際情況
4=符合我的實際情況
5=完全符合我的實際情況
3、數據收集與統計
在向學生說明調查的目的后要求學生按實際情況填寫。本次調查共有160名學生參與,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問卷收回后,筆者將成績和問卷數據輸入電腦,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二、結果與討論
首先,筆者將每名學生20項學習策略的得分加總,把學生分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用SPSS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看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成績上是否具有顯著差異;結果見表1。
結果顯示兩組在英語成績上sig.(2-tailed)=0.000,說明兩組在此變量上具有顯著性差異。高分組學生的平均成績遠高于低分組學生。這說明會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的學生的英語成績明顯好于不擅長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的學生。
其次,為了進一步考查學生的各類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筆者用SPSS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3、4。
表2元認知策略與英語成績相關性
表3認知策略與英語成績相關性
表4社會情感策略與英語成績相關性
從表可以看出,這三類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都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說明學習策略的使用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很大的有很大影響。
認知策略包括重復、組織、推測、概括、歸納、想象、遷移、精加工、利用資料、語言與行動結合、翻譯、分類、記筆記、演繹推理、重組、聽覺重現、利用關鍵詞、利用上下文、背誦、替換等。比如問卷第二項:對于主題比較熟悉的聽力材料,我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來推測解題。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推測策略。還有第十五項:當不知道如何表達時,會迂回表達,如使用同義詞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替換策略。
元認知策略用于評價、管理、監控認知策略的使用,包括預先準備、預先學習、定向注意、選擇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監控、延遲表達、自我評價等。比如問卷中第一項:我會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第六項:我會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自我評價和檢驗。這些都是常用的元認知策略。
社會情感策略是為學習者提供更多接觸語言的機會,包括獲取反饋、互通信息、澄清問題、詢問老師或本族語者,讓他們重復、解釋或舉例說明等等。比如第十七項:當無法表達又非說不可的時候,會向對方或其他人請教。這些策略的使用與英語學習的成功顯著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使用這些學習策略。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績顯著相關,因此教師應該逐步培養學生使用好的學習策略,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這對英語學習提高是相當重要的。
參考文獻:
[1]Chamot A.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inWenden and Rubin(eds.),1987
[2]劉潤清,決定語言學習的幾個因素,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