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不同于中小學或者更高級別的教育,它用一種寓教于活動中的教學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中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及藝術的角度提出引導并逐步培養幼兒的社會性、獨立性及創造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建議。作為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以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為根本,以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為基礎,以游戲娛樂為載體,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一、從關愛開始,培養幼兒的社會性
現在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們心中的寶貝,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接受來自長輩們的單向情感的輸入,缺乏與身邊其他人的雙向情感的交流。
一是充分利用兒童的模仿能力。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樹立榜樣,引導他們感受人類心靈深處的優良品質,學習相互謙讓、相互合作、禮貌待人。如果教師自身具有豐富的愛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現出來,則也會自然地帶動幼兒產生愛心,使幼兒能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關心、幫助的人。可以說教師的真情投入在幼兒愛心的培養過程中,起關鍵的作用。
二是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如果培養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和行為習慣時,不考慮幼兒的特點與需求,只考慮如何讓孩子適合我們的教育,那么我們培養出的會是些缺乏個性的孩子,將來難以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所以在進行愛的教育時應信任孩子,挖掘他們的優點,增強他們與人交往時的自信心,有助于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融入不同的群體。
三是給予適當的自由權利。小朋友們獨自玩耍時更容易展示自己的天份。例如能玩出各種花樣的“過家家”游戲,畫出奇形怪狀的事物,哼出未知名的曲調等等。為幼兒營造一個適宜的精神環境,讓幼兒具有健康的心態,讓幼兒享受創造自己生活的自由,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激發他們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愛心。
二、保護好奇心,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對外部世界產生一種新奇感和興奮感,因此他們常常會把“為什么”、“是什么”掛在嘴邊。提出疑問是創造的開始。
首先,對于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應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回應,用心地解釋或者引導幼兒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將禁錮幼兒的思想,使幼兒的好奇心、創造熱情減退甚至消失;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新的好奇,促其進行新的思考;最后,教師應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幼兒產生創造的興趣。比如組織小朋友們種植了蘿卜、青菜、蔥等。種植時,讓孩子們一起幫忙,翻土、撿石塊、鋤草、澆水等,收獲時讓孩子們一起拔蘿卜、摘青菜……,幼兒在種植與護理這些植物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探究,感受到植物種類繁多,有不同的根和葉,不同的莖,不同的花和果實等,這樣孩子可以親眼看看種子是怎樣發芽的,蘿卜是怎樣長大的,不僅開闊了視野,還培養了他們關愛與呵護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營造自由、和諧、民主的創造氛圍。營造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創造“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孩子“自由地呼吸”,這種氣氛的內涵應該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諧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體性得以充分發展。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水里實驗,讓他們在自由的氣氛中進行沉浮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注意提醒小朋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再者,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可以概括和創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猜想、實驗、分析等,產生好奇心理,從而大膽想象,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豐富的自然探究區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只有引導他們主動去探索,才能拓展他們創新的能力。
三、營造良好環境,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條件,是一個人能力發展的動力。責任心如此重要,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呢?
一方面,學校和家庭共同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在學校里,教師是幼兒的領路人,應做到真心與他們作朋友,善于傾聽,啟發他們熱愛生活和社會,關愛家人和朋友,引導他們逐漸形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諧的處世習慣,從而產生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的責任感。
另一方而,鍛煉承擔責任的能力。每一種能力的鍛煉都應該來自于實踐,因此,給予幼兒適當的承擔責任的機會。我們可以布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小作業,如分發玩具、收交作品,整理書桌等,或者通過游戲、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讓孩子逐漸懂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別人對自己的養護、教育和幫助,另一方面還負有許多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一個不盡社會責任的人是一個對人類無益的人,而一個不會做事、無能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歡迎的。要鼓勵孩子從小融入集體,有主人翁意識和集體觀念,作為集體中的一員要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也就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影響,從而生出自豪感和責任心。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做好幼兒的啟蒙教育,不僅要重視幼兒智力因素的開發,更要重視其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一個擁有聰明才智且人品優秀的人,才是真正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周冶金,李瑞菊,有關創造力研究對創新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