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人類起源的早期階段,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卻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西方行政學自其創立伊始,歷經百余年的發展,經過種種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困擾,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傳統。本文擬從西方行政學說的價值取向、研究對象領域、研究內容和結論等方面來概述西方行政學說的發展脈絡。
一、西方行政學說史的價值取向
西方行政學說史發展至今,經歷過這么多階段,其價值取向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政學產生以后,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科學管理時期,行為科學時期,現代化管理時期。其價值取向也從以追求經濟效率為核心轉變到引進公平、正義等民主價值觀,到近代的追求市場化傾向。
1、科學管理時期,這一時期是行政學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理論核心問題和所追求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效率,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關注的兩個基本問題是:①我們怎樣才能夠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提供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務(效率);②我們怎樣才能花費更少的資金來保持我們的服務水平(經濟)。
2、行為科學時期,這一時期是在價值取向上主體仍然是在追求效率與經濟的,與前一階段不同的是,這一時期的學者對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問題,人性問題,企業中的非正式組織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企業中的領導問題等,進行了全面的,廣泛的研究。不同于以前的對機械效率的過分注重。
3、現代化管理時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有利沖擊下,西方國家的整個管理思想在歷經一個時代后逐漸走向成熟。這個階段分為兩個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的“新公共行政學”學派,他們反對傳統公共行政的缺陷,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理性價值審視和研究公共行政的發展,將社會公平引入到傳統的目標和基本原理中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了以市場化為價值取向的行政改革的理論探索。這一時期的行政學說力求找到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點,希望兩者兼顧。
二、西方行政學說的內容和結論
西方行政學說史的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可以分為:
1、行政管理學的產生時期(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時期)。這一時期是指1887年威爾遜發表《行政學之研究》一文到科學管理理論興起之前(1911年1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行政管理學建立了基本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初步的學科體系,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為行政管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這一時期的行政學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威爾遜的《行政學研究》,古德諾《政治與行政》。
2、科學管理時期(傳統公共行政研究時期)。這一時期以美國人泰羅1911年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文為標志,到3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之前。在這一時期里,行政管理學在前一時期研究的基礎上,同時受到科學管理理論的啟發和影響,開始轉向建立學科的基本框架體系的方向上來,其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謀求行政組織的合理化、行政過程的制度化、行政行為的效率化、行政方法的標準化。這一時期的代表學說有: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韋伯的官僚制理論等。
3、行為科學時期(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時期)。這一時期以艾頓·梅奧1933年的《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為標志,到60年代系統管理學派起之前。這一時期是行為科學一人際關系管理理論盛行的時期。它使用反傳統的研究方法,開拓了以人的行為和人際關系為中心的新的研究領域,所以有人稱之為“新社會科學”。這一時期的行政學家,如巴納德的系統行政組織學說,西蒙的行為主義行政學說、沃爾多的綜合折衷行政觀等。
4、系統科學時期(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時期)。這一時期開始于60年代,沒有明顯的標志,而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從提出新問題的角度劃分,該時期或許可以以孔茨發表于1961年的《管理理論叢林》一文為啟端。為了突破和擺脫“叢林混戰”造成的困境,人們開始試圖尋求一種能夠較為有效地整合各種管理理論的新的基礎。這就是后來的系統理論和權變理論。例如菲德勒的權變領導理論、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理論等。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的進步與發展,行政學說發展也隨之出現新的發展方向即以市場為導向的學說,包括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的“政府失敗學說”、奧斯本的企業家政府理論等。
近年來,關于西方行政學的發展趨勢,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第一,從70年代開始,美國行政學者開始檢討傳統行政學關于效率、效能、預算和行政技術的觀點,特別強調規范理論、哲學和行動主義,強調公共行政的道德特性。第二,開始揚棄“價值中立”和邏輯實證論、行為主義的觀點,重視“價值”和“意義”的研究。當代行政學研究,各種方法、各派理論、各種觀念層出不窮,為了適應現實生活的不斷發展,西方行政學說的發展會逐漸革故納新,繼續不斷發展下去!
參考資料:
[1]張永桃主編,行政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
[3]王樂夫,許文惠主編,行政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陳振明,政策科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