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傳統理念和宣傳教育缺陷,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存在一些問題和缺失。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推進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通過學校環境建設、家庭社會教育合力等諸多途徑,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覺意識,是對自己應當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的自覺意識,是對公民主體地位的自我確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核心問題是人的現代化,其標志之一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識。大學生作為迎接新時期的主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識,是決定我們國家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
據問卷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比較關注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環保等意識,但還存在三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1.公民理論知識水平較高,但行為意識水平較低。大學生對公民意識的認識停留在書本上和口頭上,沒有真正內化為個人意識,更不能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一些大學生的公德踐行水平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領域中與社會、他人和諧共處的能力,亂扔果皮紙屑、損害公物、公共場所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
2.公民權利意識較強,義務意識較弱。在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功利主義傾向明顯,重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忽視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少的法理知識。很多學生對公民的權利了解較多,而對公民的義務知之甚少,希望得到法律所賦予的一切權利,對社會應盡的義務、責任卻少有考慮。
3.公民自我意識較強,國家意識較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他們能正視并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體現,但其作為公民的國家意識相對較弱,普遍缺乏政治參與熱情,并未意識到個人價值只有在參與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過程中才能得以體現。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成因分析
1.傳統理念缺陷。國內受兩千多年傳統社會封建意識的影響,以及“文革”的侵害,造就了國人根深蒂固的“順民”意識和無奈的“清官”情結,人們不能正確地審視自己,也不能客觀地審視他人和國家行為。人們活動一般在家庭、熟人中展開,對公共生活領域中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較為忽視:傳統的中國人只講自己小圈子里的道德——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規范,一旦脫離這種血緣或類血緣的環境,在陌生的公共環境中,往往就對公共秩序中應該共同遵守的東西熟視無睹。
2.宣傳的缺陷。改革開放后,國內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設與宣傳,經過“四五普法”,法律意識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法制宣傳重書本輕素養,在普法過程中只重視學了多少部法律,記了多少法規條文,忽視了法律理念、價值觀的培養以及法律、司法權威的樹立,重說教輕實踐,加之個別執法人員根據個人利益隨意執法,嚴重損害法律的權威和法制的尊嚴,對正在成長中并初涉社會的大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3.教育的缺陷。大學生接受的法規以及道德教育其中也涉及到了公民教育的內容,但涉及知識零碎而不系統,教學脫離實際,導致公民意識教育流于形式。在“應試教育”的限制下,我國的公民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著嚴重的失衡:如教學內容與學生身心特點相脫離,出現“小學講共產主義理論、中學講道德教育、大學講社會公德”的倒置情況,公民教育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是公民文化內化為公民共識的過程,鑒于國內公民意識的水平,迫切需要在學校和社會大力宣傳公民意識。但這種宣傳能否見成效,還要看大學生對公民觀念是否有自覺的需求,教育與主動自我教育的結合。
1.統籌教育教學活動,建立完善教育體系。公民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大學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借鑒國外公民意識教育的成功經驗,把公民教育作為主線,統籌各類素質教育,建立“公民通識”教育體系,使“公民通識”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途徑的全過程。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氛圍。公民教育與環境因素息息相關,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既有顯性約束力,又具有隱性感染力。大力宣揚社會主義的的公民意識,可以通過媒體特別是校園網絡、電視、廣播等全方位的宣傳。在思想上確立學校教育是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的主渠道觀念,強化學校的“公民文化”建設,使學校公民意識培養制度化和規范化。利用校園刊物、學術講座等形式,在無形中向學生滲透公民意識教育;也可開展寫學習心得、體會、實踐報告等形式,創造一種“自律”與“慎獨”的機制,將社會的外部要求經過“內化”轉變為大學生的內在素質。
3.凝聚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合力。當代中國的公民意識教育對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視不夠,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還存在一些脫節的現象,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統籌規劃,建立公民意識教育的立體網絡,重視家庭、大眾傳媒和公共場所等對公民意識教育的升華作用,形成公民意識教育的合力。在加強學校的公民教育的同時,也在全社會大力宣揚公民意識,使之產生社會合力的作用及形態比學校教育更為直接,作用更加明顯。
參考文獻:
[1]黃昆,淺談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08(8)
[2]肖迎春,趙州,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