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任何夢都是有意義的,不僅整體的夢,而且其中每一細節均有意義。它們都能聯系夢者的人格和情結進行解釋,了解含義。因此,釋夢不僅能幫助人們認識做夢的真正含義,也能成為心理診斷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幫助醫生和神經癥患者了解無意識動機。
本文將就釋夢理論的心理學機制、生理機制和經典案例來討論該理論在臨床心理診斷上的應用價值。
一、釋夢理論的心理學機制
關于釋夢理論的心理學機制很多心理學家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其中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關于釋夢的理論最為經典,在此本文只討論弗洛伊德、榮格和弗洛姆的釋夢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
夢是愿望的達成,這是弗洛伊德對夢的研究的最重要的發現,尤其是性本能欲望的滿足。最簡單的夢是欲望的直截了當的滿足,這種夢的含義不言而喻,因而無須分析。弗洛伊德所關注的是另一類的夢,即夢的隱義大多是本能欲望,但由于意識或內心中道德觀念的檢查作用,夢中的欲望滿足方式以象征性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夢經由偽裝,是非常支離破碎、缺乏邏輯、完全使然難以捉摸。這是不能用一般思維方法進行理解的。夢中的內容來自許多方面,它們的運作過程不同于人在意識狀態下的心理活動。有些夢表現了過去事件或奇異的境界,它們跳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些夢中有兩個矛盾對立的概念混合在一起,如生與死同時存在;有些夢正在解決問題,夢者試圖擺脫困境。夢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此便不再贅述。
由此可見,夢的解析工作就是了解人的無意識途經。弗洛伊德的夢論起初是為其治療神經癥服務的,他認為:心理疾病往往是性壓抑的結果。性本能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在有的人身上,其性能量就可能退行,向童年方向倒退。而人在睡眠時,意識(超我或道德)并未完全放棄對本能欲望的監視作用,所以潛意識的欲望要通過化裝、象征的方式來加以滿足。要理解夢的意義,就要分析夢境象征什么,而要了解夢的象征意義,就要把夢與夢者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弗洛伊德指出,夢與癔病具有同樣的破譯方法——自由聯想法。這個理論表示,應當給自己的心理以完全的自由,應當削弱我們意識中的所有阻礙和批評,讓所有的一切,包括荒謬的思想和形象自由地進入頭腦,盡管它們乍看起來似乎與夢無關系,但正是依靠它們才能建立起夢的意義。
(二)榮格的釋夢理論
榮格與弗洛伊德一樣,認為夢是不自覺的、自發的潛意識心理產物,是未被任何意識目的改變的本性的純粹產物;夢是一種象征,是潛意識情景的體現。但榮格并不贊成弗洛伊德關于象征是被壓抑的愿望經過化裝再現的觀點。榮格以綜合建構的方法來分析夢,由此在夢中找到了潛意識的原型。榮格主張分析夢,但不僅僅采取弗洛伊德的個案法,更主要的是采取了系列分析:人類的存在象一條河,有誕生的源泉和消失的河口,它蜿蜒流過一個連續存在的過程;集體潛意識使所有人都互相聯系起來,某階段的人表現出的某種特征定能在他們遠古祖先那里找到哪怕微不足道的印跡,這種能遺傳的印跡就是原型,對夢的系列分析證明著原型的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在榮格看來,夢所包含的潛意識內涵對意識具有顯著的“補償功能”,夢是“對潛意識真實狀態的一種自發和象征性的自我描述”。他的綜合建構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將夢的意義進行放大和增加,揭示出夢所固有的豐富復雜的內涵,然后通過積極想象使個體獲得有關無意識自我的知識,并促使意識和潛意識之間進行溝通和對話,一旦這二者實現了統一與融合,個體也就實現了心理的轉化和平衡,精神人格也達到了整合與完善,個體的個性化進程就能擺脫外界的干擾與阻抑而自然自發地展開。
(三)弗洛姆的釋夢理論
對象征和象征語言的闡釋和發揮是弗羅姆釋夢理論的顯著特點。象征就是“代表他物的某物”。象征具體可以分為三種:習慣性象征、偶發性象征和普遍象征。在此基礎上,弗羅姆認為所有的夢的共同點正在于,它們都是以同一種語言——象征語言——寫作的。象征語言是我們表達內在經驗的語言,是完全不同于我們白天講話習慣邏輯的語言,它不是由時間和空間這些范疇來控制,而是由激情和聯想來組織。
弗羅姆的釋夢理論顯然是對弗洛伊德和榮格兩家觀點的有機綜合。當弗洛伊德越來越傾向于使用自由聯想的方法,把夢理解為是幼稚的、無理性欲望的宣泄時,榮格則越來越趨向于摒棄自由聯想,并武斷地把夢分析為潛意識智慧的表現。弗洛姆設想,夢既是我們心靈的最低級和最不理性的表達,也是它的最富有和最有價值的功能的表達。
二、釋夢的生理機制
現代生理心理學對夢的生理機制的研究為我們探索和理解夢的實質提供了一個科學維度和全新視角。
現代生理心理學通過腦電圖、肌電圖、眼動電流圖等手段,揭示了夢和睡眠的密切關系。夢境多半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中出現,具有視覺夢幻的特色,內容生動離奇。在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中出現的夢更多是思維的類型。在這種夢中醒來的被試報告說他們在思考某些問題,而不是自己在做什么。睡眠過程中的夢,絕大部分(90%)都是有故事和知覺經驗的。并且,在睡眠的前半段的夢多數是針對現實的,其細節往往把白天的經驗糅合進去,出現的事件也是有次序的;而在睡眠的后半段,夢的內容變得怪異和無次序,更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和荒誕性質。
本世紀初,比較料學地解釋夢的是創立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蘇聯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他在自己創立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基礎上,對夢的神經生理機制作了科學的推測,認為夢是大腦皮層中孤立的興奮點和一定的記憶痕跡相聯系造成的。大腦皮層產生的一種彌散性抑制產生了睡眠,但由于還有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導致抑制發展的不平衡,大腦皮層的某些部位出現興奮狀態,暫時神經聯系以料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結合而產生各種形象,就產生了夢。因此,夢是在意識不清楚的狀態下,暫時神經聯系的活躍和改組。所以,巴甫洛夫把夢看成是“大腦的第三意識狀態。”
前蘇聯心理學家斯皮里多諾夫認為,“現代科學證明,做夢并不是神秘莫測的事。來自外界及有機體內部的各種各樣的刺激印在大腦皮層中,作為印象的痕跡多年保存在那里。睡眠時皮層未充分抑制的情況下,這些痕跡就活躍起來,有時以離奇的無秩序的歪曲的形式出現,但夢常常是反映人們所知道的、看見過的、聽見過的事物。”
霍布森和麥卡利(Hobson & McCarley)認為,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大腦皮層大部分處于來自后腦的隨機性電信號的控制之下。做夢就是大腦皮層對感覺信息和后腦結構的刺激進行激活和綜合的過程。而索爾姆斯(Solms)并不認為來自腦橋干的刺激會通過對最早的原初視覺皮層的影響直接導致做夢的體驗,認為做夢是前腦活動的產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夢中的情緒。由于控制情緒的神經中樞有外周、中間和中樞三部分,而中樞部分所包括的大腦皮層主要的是臨近功能而不是啟動功能(不否認有部分啟動功能),所以在夢境中的情緒,往往表現出在失控或部分失狀態下的情緒,這正好是被壓抑的或無法在清醒狀態下發泄的情緒。如果我們認為這類情緒與心理紊亂有關(夢剝奪實驗上證實,這類情緒得不到渲泄,將在清醒狀態下擾亂正常思維和其它心理過程,從而出現精神和行為癥狀),那么,分析和解釋夢中的情緒對臨床心理診斷就是有價值的。
三、釋夢技術的評價與展望
弗洛伊德是第一位系統地以科學的態度研究夢的學者,他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揭示了夢的形成機制。但他對夢的內容的理解似乎太過于狹隘,他過分關注夢中的性內容,尤其是被壓抑被遺忘的童年性經驗,所謂的夢的分析就是去挖掘這些經驗。由此,他將自己關于夢的內容的解釋視為普遍的解釋,認為所有具有象征意義的夢都應從性,特別是從童年性經驗來加以理解,這就未免太極端了。而且作為一位開創者,弗洛伊德的理論具有更多的思辨成分,還缺乏足夠的科學實驗和有效檢驗機制,所以不難理解這種理論會遭到世人如此多的批評和修正。
而榮格和弗洛姆的理論雖然在弗洛伊德的的基礎上有了改進。弗羅姆在《弗洛伊德的使命》中分析兩派發生分歧原因時說:“弗洛伊德是個理性主義者,他之了解無意識是因為他要控制和征服無意識。相反,榮格屬于浪漫主義的、反理性主義的傳統,他懷疑理性和理智,代表著非理性的無意識對他說來是智慧的最深根源。在他看來,分析治療的功能是幫助病人接觸這種非理性的智慧根源,從這種接觸中受益。榮格對無意識感興趣是取一種浪漫主義的贊賞態度,弗洛伊德的興趣則是取理性主義的批判態度。”弗洛姆則是對弗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進行了綜合,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在弗羅姆的釋夢體系中,包含著豐富的辨證因素。睡眠與醒覺,意識與無意識,在弗羅姆的闡述中得到辨證的統一。
然而,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很有吸引力,在精神病的治療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很難用科學方法進行證實。“近50年來在夢和夢內容方面積累的科學研究并沒有支持‘弗洛伊德派’或‘榮格派’中任何一個關于夢的觀點”。由于夢的內容過于零碎,難于記憶,即使它隱含著某些現實生活的線索,也難對人們產生有實際意義的結果,人們需要一些更少神秘色彩的,更科學的夢的理論。
自巴甫洛夫之后的生理心理學家憑借發達的實驗室技術,對夢的研究技術得到了提高。相比較弗氏精神分析心理學派,釋夢的生理學解釋更有可用科學技術驗證的可能,通過實驗采集數據及被試個體的主觀報告,對探索夢的發生機制和根本原因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根據神經心理學的發展趨勢,霍布森的心理生物學理論和索爾姆斯的改進理論對我們探詢夢的發生機制和理解夢的內涵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關于釋夢的理論研究者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但釋夢在臨床心理診斷上的應用價值卻始終是不可忽略的。如上所說,夢中的情緒有臨床診斷價值,夢的這種特點,使我們可以通過對夢的分析,便能大致了解求助者不愿說出或覺醒時意識不到的情緒狀態。這種以了解情緒狀態為目的釋夢手段,我們稱之為“情緒釋夢”。這個手段僅僅是釋夢技術的一個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釋夢技術將會在心理臨床診斷中有更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梁洪亮,關于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2007(5)
[2]F,弗爾達姆,榮格心理學導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3]郭乙瑤,宋曉萍譯,弗羅姆,被遺忘的語言——夢、童話和神話分析導論[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
[4]尚新建譯,弗羅姆,弗洛伊德的使命[M],北京:三聯書店,1986
[5]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邵郊,生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程乾譯,[蘇]斯皮里多諾夫,心理、睡眠、健康[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0
[8]陳養正譯,[英]雅各布·恩普森,睡眠與做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