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的著作《寒夜》中的女主人公——“曾樹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女性:她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惡劣,她所在的的家庭——矛盾重重;她身上殘留著“五四”文化精神,但同時又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她擔當著知識女性、妻子、兒媳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她經歷著從婆媳矛盾到夫妻分手的各個艱難歷程……面對生活,她苦苦掙扎,在“去”與“留”的選擇中,她的思想斗爭體現了一位新時代知識女性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中的自我抉擇的過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它以細膩的文筆描寫了抗日戰(zhàn)爭后期,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貧病交加的下層知識分子的生離死別、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曾樹生是最具爭議的一個,她好像是巴金所塑造的那個歷史時期一系列女性形象的一個總結。但她又以其復雜、矛盾、豐富的獨特個性與其他女性相區(qū)別而獨樹一幟。”而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復雜、矛盾、豐富的獨特個性的女性,在《寒夜》中,她的內心其實一直在“去”與“留”的抉擇中糾結。
第一次的“去”與“留”
在一個寒夜中,小說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漫不經心地走在人行道上,心里還在想著昨晚和妻子吵架的事情:妻子曾樹生不滿丈夫汪文宣問及私人信件的事情而生氣地沖了出去,且一去不復返。小說開門見山,一開篇就已將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和曾樹生家庭里的矛盾重重——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父母與子女的矛盾等都一一表現了出來,同時也引出了曾樹生的第一次“去”與“留”的抉擇。而這次她選擇的是“去”,且“去”的干脆利落——她派人回家拿走了自己隨身用的東西,甚至連丈夫“低聲下氣”的懇求她也以溫和的一句,“那么,再見吧”給回絕了。但是,這次的“去”終究以她與酒醉后的汪文宣的偶遇而戲劇性地結束了,她又回到了她的“家”。第一次的自我抉擇,曾樹生最終選擇了“留”。
第二次的“去”與“留”
平靜的日子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但隨著曾樹生的一句“聽說獨山已經失守了。又說日本人已經過了獨山,就要到都勻了。”家里開始變得不平靜了……汪母變得慌張無措,曾樹生則表現得“出奇的冷靜”,因為“陳主任升調蘭州了,他做經理,要調我去。”而汪文宣此時卻忍住內心的糾結而一個勁地勸說妻子“其實你應該走。”但對此曾樹生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走的。”是的,那的確是她當時的真心話。然而,自此曾樹生的內心已經開始陷入了又一次的“去”與“留”的抉擇。曾樹生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意志和信念的新女性。“她在上大學時,就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抗戰(zhàn)爆發(fā)后,為了維持家庭經濟生活,被迫放棄了理想,但并沒有被殘酷的現實壓垮,而是頑強地與命運抗爭。……面對家里和家外的擠壓,特別是婆婆的辱罵和威逼,她的獨立自由意識毫不動搖,牢牢掌握著經濟權和生命的自主權。”但是在這獨立自主的背后是這個新女性心中隱藏的無盡的痛苦:“沒有溫暖的家,善良而懦弱的患病的丈夫,極端自私而又頑固、保守的婆母,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zhàn)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她的內心一直被種種的不如意折磨著,因此她嘗試著想要解脫,于是面對深情款款的陳主任的誠摯的邀請,她有些動搖了:“明天我也許會決定走”。但是她的內心并不十分確定這個答案。是的,她仍在抉擇中徘徊,因此當她回到家感受到丈夫對自己的溫柔體貼時,她改變主意了,“我不走,要走大家一齊走!”第二次的自我抉擇,曾樹生又一次選擇了“留”。
第“三”次的“去”與“留”
其實,在第二次的抉擇之后,曾樹生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糾結,“去”與“留”的自我抉擇一直在困擾著她,因此她的第“三”次的自我抉擇實際上是包含了無數次的糾結和多次的抉擇。當她和婆母因為小事吵起來,而婆母又一次說她是她丈夫的姘頭時,忍無可忍了的她又一次地想到了:“找陳主任去。他可以幫我離開這個可怕的地方。”但是就在她要走出房門去找陳主任的時候,丈夫驚醒后的一句無心之語“你不會丟了我走開吧?”卻又刺痛了她柔軟的心,她感動了,又對丈夫說:“我不會走,你放心吧。”她又一次選擇了“留”。然而,她的抉擇并沒有結束。“永遠是那種病態(tài)的黃色的電燈光,和那幾樣破舊的家具。他永遠帶著不死不活的樣子。她受不了!她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活人。她渴望看見一個活人。”“樹生的忍耐了到了最高限度了。她并沒有犯罪,為什么應該受罰?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jiān)牢?她應該飛,她必須飛,趁她還有著翅膀的時候。為什么她不應該走呢?她和他們中間沒有共同點了,她不能陪著他們犧牲。她要救出她自己。”生活的痛苦讓她一次又一次地想到了離開,并且一再地想讓自己下定決心。然而,她還是遲疑了,因為她的兒子——小宣。但是她覺得小宣對她一點也不親熱,好像她是他的后母一樣。于是她的內心開始動搖:自私婆母的憤恨,親生兒子的冷淡,病態(tài)懦弱丈夫的無能……她決定了,這次是真的決定了:她要飛,和陳主任一起飛去蘭州。于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她離開了,就算她的內心仍有不安。最終,曾樹生,一個新時代的知識女性,在“去”與“留”的自我抉擇中選擇了“去”。
是的,她最終選擇了離開,這是一個新時代知識女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家庭環(huán)境下做出的自我抉擇。盡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的離開少了一點人情味,有那么一點不符合所謂的道德。但是,站在一個新時代知識女性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她的離開恰恰是她自我解脫的唯一出路。
總的來說,曾樹生的女性形象是復雜而豐滿的,是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她既有理想、有抱負,又要做出違背理想的選擇;既心地善良,疼愛丈夫,又要沖出牢籠,尋找新的幸福;既果斷堅決,又在生活中痛苦掙扎;既自尊自強負擔起全家人的生計,又愛慕虛榮,沉醉于上流社會的社交;既向往獨立自由,又擺脫不了享樂主義的誘惑。曾樹生所擔當的社會角色是‘五四’之后一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新時代知識女性。”作為女性,曾樹生從未因為自己的力量單薄而退縮,想要依賴自己的丈夫。在丈夫日漸消沉畏縮的時候,她一面鼓勵丈夫重新振作,一面在孤立無援中依靠自身的力量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曾樹生的最寶貴之處莫過于她那種在逆境中永不絕望的樂觀性格。……那種追求理想,追求幸福,追求新生活的激情時時涌動在曾的胸中,使她身上始終洋溢著頑強的生命力,支撐并激勵她迎接一個個‘寒夜’后的黎明。”正是這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讓她一再地想逃離那個讓她覺得壓抑、痛苦的世界,因此她的離開可以說是必然的更是必須的。
總之,作為一位新時代知識女性代表,曾樹生的形象是復雜的,是豐富多變的,更是積極向上的。她在動蕩的時局中沒有放棄追求理想的勇氣,最終在生活的煎熬中實現了自我升華。她獨立自主、樂觀積極的性格特征無論是對于當時生活在戰(zhàn)亂中的女性,還是對于現在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女性都是值得學習的。“女性只有始終保持樂觀的性格、積極的心態(tài)、對新生活的追求、對新希望的向往,不把自己的命運系在任何人的身上,才能真正具有獨立的人格,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像一池春水一樣鮮活生動,才能使自己不被卷入被傷害、被遺棄的命運漩渦之中,才能使自己無論什么情況下都可以絕處逢生,重新開始。”曾樹生,她那追求獨立自由的意識,勇敢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將啟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女性去學會自立自強,自尊自重,去學會把握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抉擇,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
[1]佟博,一個女性的自我抉擇:淺談《寒夜》中曾樹生形象,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所靜,掙扎在寒夜中的職業(yè)女性——曾樹生形象的再認識,天津大學學報,1999(3)
[3]巴金,寒夜,華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