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王子》的扉頁上有一句話:“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子,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那么我想,宮崎駿一定是那少數記得孩子的世界的人之一。也正是因為他記得,他才會有那樣天馬行空的想象,描繪出宏大的動畫幻想王國,讓每個已經在成人世界迷失的人心里一驚,從他的世界里,撿拾起童年夢想的殘存碎片。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畫給即將長大的孩子,更獻給曾經幼稚的成人。這種童話性不光是其電影的主題標簽,更反應在作品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上。
一、自然與情感。恒久不變的影片主題
如果說時下的動漫多以娛樂性為主的話,宮崎駿的動畫片卻難得的保持著它的深度。或許跟宮崎駿的個人經歷有關,他的作品多以思考人類生存環境,人類與自然母體的關系,精神層面成長歷練的過程等為主題,充滿了人文關懷,帶有明確的救治動機,為觀眾帶來精神上的清潔和撫慰。
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人類的自身生存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思考,這幾乎滲透在宮崎駿所有的影片之中,而無論《千與千尋》自然化、動物化角色的設置還是《天空之城》里隱喻自然的古老帝國拉比達與人類軍方的二元對立,而在動畫影片《幽靈公主》中,這個主題被發揮到了極致。這部影片設置的是原始的自然、開化的人類和對自然仍保持崇敬的人類這三方。原始森林中自幼被白狼領養的少女桑,和執掌生死的生命之神——麒麟神,代表了自然界;鐵鎮上為了煉鐵砍伐森林的以幻姬為首的人們以及朝廷要取麒麟神頭顱的人們,代表了與自然對峙的人類一方;而夾在他們中間的,是傳說中神秘消失的,對自然保持著最后的神性崇拜的蝦夷族部落未來的酋長阿席達卡。自然是我們人類生命的本源,少女桑自幼被白狼神養大,已經完全不認同自己的人類身份,而是與森林一方共同抗擊著侵略森林的人類。鐵鎮上是被人類社會排擠的卻在辛勤勞動自力更生的人們,他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成為砍伐森林的儈子手。阿席達卡來自保留著原始的繩文文化的蝦夷族部落,他是人類卻又敬畏自然和神靈,因此他便擔負起調和兩方矛盾的作用。然而宮崎駿卻設定了幻姬將麒麟神的頭顱射落,人類的這一弒神舉動象征了人與自然的徹底決裂。
關于人與自然的對峙將會造成一個什么樣的后果,任何人都無法肯定說出一個結論,同樣,宮崎駿也無法給出一個答案。我們都知道破壞環境一定會危害到人類自己,可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必定會以破壞自然環境作為代價。這種矛盾看似是不可調和的,宮崎駿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才設置了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阿席達卡,他在一個兩難的困境中掙扎。在調和雙方矛盾的過程中他屢屢受傷,也暗示著人類為了化解與自然的矛盾關系所付出的艱辛。阿席達卡最后也沒能阻止幻姬對麒麟神的射殺,原本代表生命的麒麟神的軀體在失去頭顱的瞬間化為死亡吞噬了森林,鐵鎮也不復存在,射殺麒麟神的幻姬也失去了殺戮的右臂。這意味著人類侵占森林的野心最后將招致對人類自身的吞噬,宮崎駿在此描繪了一個像世界末日一般的慘痛景象給人類以警示。影片的最后以警醒的人類桑和阿席達卡送還麒麟神的頭顱,原始森林成為再生林而結束。人類和森林各有退讓,但是原始森林,那些跳躍的小樹精,麒麟神,白狼神都已經不復存在。人類同樣也是損失慘重,但是卻通過阿席達卡對桑說的一句“生存下去”,給人以生存的希望,也是影片要表現的頑強生存,稱頌生命的主題的延伸,使影片整體保持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基調。就像宮崎駿在談到他的影片創作時說的,“我們永遠不可能去解決整個世界的矛盾沖突,也不能為人與自然的爭斗去定位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只是要告訴觀眾,在那個充滿著憎恨與殺戮的社會中,還有一些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因為這里還有人與人相識相知的精彩瞬間,還有于詛咒中獲得解放的喜悅,還有人對美好自然的理解,還有自然向人敞開心扉的過程。”
另一個主題,是關于愛。除了愛,我無法用別的詞語來定義《千與千尋》中小白和千尋的情感。在小白帶著剛剛進去神界異常危險的千尋四處躲避并幫助千尋立足時,在小白跌入隧道千尋緊緊抱著他一同跌下時,在為了救治小白的傷勢,千尋義無反顧的坐上沒有回程的火車時,在小白面對湯婆婆的威脅“就算把你五馬分尸也無所謂?”仍然一臉堅毅的要求湯婆婆放千尋和父母回家時……為了他人就算犧牲掉自己也無所謂,這便是愛,也是人類最純粹最極致的情感表達。
宮崎駿的影片,無論是以環保,以成長,或是以單純的回憶,情感為主題,全都帶著積極的論調,不管他創造出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賦予主人公什么樣的命運,卻都脫離不了生存、凈化、愛的主線。宮崎駿用他的動畫,在這樣一個人們之間勾心斗角,利欲熏心,貪欲無度的成人社會中,構建起一片凈化人心靈的純凈天空。
二、無處不在的童話性元素
(一)人物
無論是宮崎駿自己的作品還是他擔綱監制的作品,他都負責了腳本的創作,分鏡以及大部分的靈魂工作,因此,縱觀帶有宮崎駿印記的動畫影片,不難看出宮崎駿在人物的設計上有著童話性的偏好。
1、主人公多是女孩。《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千與千尋》中的荻野千尋中的蘇菲,《幽靈公主》中的桑,《龍貓》里的五月和梅,《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琪琪,《天空之城》中的希達,甚至包括最近的宮崎駿監制作品《懸崖上的金魚姬》,里面也有一個想要變成小女孩的金魚波妞。宮崎駿似乎偏愛把作品的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女孩,她們可以是十分優秀的少女,也可以是平凡無奇的女孩,她們可以有十分特殊的身份使命,也可能只是街上走著的任何一個普通女孩。但是她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善良,勇敢。她們都對生活有著極大的熱情,有著不服輸的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她們懂得愛,懂得付出,甚至懂得犧牲自己,在任何的挫折面前都能夠樂觀對待并且積極戰勝,同時獲得自身的歷練和成長。
2、人物具有多面性。宮崎駿的作品里,人物大都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比如《哈爾的移動城堡》里哈爾的老師,一方面她逼迫哈爾參戰,另一方面是她也不希望哈爾的心被惡魔占據,她是戰爭中的一方,同時她也希望早點結束這愚蠢的戰爭。同樣的是荒地女巫,她以一個大反派的壞女巫的形象出現,又以一個可愛的有點糊涂的老太太的形象讓每個人原諒了她把蘇菲變成90歲老太太的作為。宮崎駿的作品中沒有完美的高大全形象的人物,更沒有絕對的邪惡形象,這世界就是個矛盾的統一體,人也無法置身事外,人也是充滿矛盾的,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設計人物的時候宮崎駿避免了完全的理想化,反而正是他設計的那些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有點小小缺點的人物更讓我們覺得可愛并且有真實感。
(二)場面
宮崎駿的動畫片中,會有很多令人過目不忘的大場面,作為一個成功的導演,用畫面和鏡頭來表現他要的場面,宮崎駿無疑是成功的。不管是追逐的場面還是戰斗的場面,通過鏡頭的設置和巧妙的場面調度,一氣呵成,刻畫的淋漓盡致,但是在他的影片中,特別令人銘記的是通過他的天馬行空的想象構建出來的現實生活中極難見到的或是氣勢宏偉或是無比美好的自然景色。山巒,森林,湖泊,草原,花海,云朵,在他的動畫片中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宮崎駿也不吝惜影片中大全景和長鏡頭的使用,大肆的描繪著那樣壯觀瑰麗的畫面。
動畫是畫出來的電影,但是動畫卻能實現許多電影里即使使用特技也不容易表現的場景。這就給了宮崎駿最大限度的發揮他的想象力的機會。我想每個看過宮崎駿的動畫影片的人都會注意到宮崎駿對飛翔有多么熱愛。《哈爾的移動城堡》里,哈爾的第一次出現便是帶著蘇菲飛到空中擺脫追兵,我想哈爾托著蘇菲的手兩人在空中漫步的場景一定曾是不少人的浪漫夢想。《龍貓》里的貓巴士,《千與千尋》里載著千尋飛翔的白龍,《魔女宅急便》里乘著掃帚飛翔的小魔女琪琪以及渴望飛翔的男孩蜻蜓,《紅豬》、《天空之城》、《風之谷》……幾乎每部影片里,宮崎駿都用了繪畫帶來的可以盡情幻想的便利,讓主人公以各種形式能夠翱翔空中。而他對那種在空中翱翔的舒暢自由的場景的展現,用大全景俯拍,“足以讓觀眾在觀影中感受到脫離地心引力,脫離世俗繁雜,洗凈我們被無休止的欲望拖的太沉重的心靈,跟主人公一起感受飛翔帶來的快感。大概飛翔,是每個地球上的凡人最初最美好的夢想吧”。
(三)配樂
宮崎駿的電影充滿了真情實感,常常有一種溫馨的感覺,能夠讓人回味起久違的童真,看完影片之后留下久久的感動。除了宮崎駿的畫面,也要感謝久石讓先生。他為宮崎駿的每一部電影作配樂,主題曲。久石讓的配樂很好的貼合了宮崎駿作品童話般的意境,大多清澈美好,與宮崎駿的電影一樣,有感動人心靈的力量,充滿清新而溫暖的感覺,因此,將這兩種因素——美妙的音樂,與溫暖清新的動畫和諧的契合在一起,宮崎駿的動畫才擁有了直達人心靈最柔軟處的神奇能力。
最負盛名的大概是在《天空之城》中的配樂,甚至有很多個版本流傳著。他用到許多愛爾蘭民謠的元素,音樂與畫面結合的效果極佳。飛翔是每個人的夢想,特別是在宮崎駿的作品中更是把飛翔的舒暢感發揮到了極致,配上久石讓那悠然在耳的悠揚和飽含希望的曲調,更讓人向往能夠在空中翱翔的自由。在最開始巴魯的那一段沁人心脾的小號也充分再現了宮崎峻的那種對于自由和飛翔的向往與對天空的寄托。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我想只要是看過宮崎駿動畫的人都會記得那個胖胖的,憨厚且可愛至極的《龍貓》,還有那首“多多洛”貫徹全篇的主題曲。整部電影主旋律運用了較多的樂器,是龍貓的可愛、憨厚、神奇以及對孩子的活潑,嬉戲,追逐的充分體現。另外,一首《THE PATH OF WIND》中,久石讓帶我們領略了質樸的鄉村,原野風光,令人閉上眼睛,回想童年聽到的風吹過葉子的沙沙聲,麥浪起伏的聲音,蟲鳴,鳥叫,以及那么多在我們成年之后,就再沒有聽到過的聲音。
三、結語
由此可見,宮崎駿的作品,都是在利用每一種可能來營造童話的壁壘(無論是細節還是電影的主題),但是我們又不能將其與兒時所聽到的美麗故事畫上等號。這些影片最難能可貴的便是在于用豐富的影像深入淺出得向世人締造出一個美好而又不失深刻與真實的理想世界。也正如宮崎駿本人所說的那樣,他要做的是描繪自然與生命、愛與責任這些本源性的東西,以此來鼓勵人們在這個神經衰弱和不安的時代中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沈黎暉,尹麗川,宮崎駿的感官世界[M],作家出版社,2004
[2]秦剛,感受宮崎駿[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