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1866-1959)是美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實踐上頗有建樹,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并籌建管理了著名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他在教育理論上也著作頗豐,代表作《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更是現代大學理論研究的經典之作,對現代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書中,作者通過對當時美英德三國多所著名大學的特點和現狀進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發現當時大學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理念
(一)大學的本質
首先,大學是一個有機體。作為一個有機體,弗萊克斯納特別強調理念或理想在大學中的作用,他說大學是由相同理念構成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作者認為“一所真正的大學是一個有機體,其特點是有高尚而明確的目標,能夠做到精神與目的的統一。”而當時美國的一些大學,“即使是最好的,也顯然不是一個有機體。它們只是行政的集合體”,“這種集合體即使有大學的名稱”,也沒有大學的特質,“……大學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已經解體”。
其次,大學是學術自由的學人樂園。弗萊克斯納明確指出,大學“應該是一個學者的自由社會——之所以是自由的,乃是因為為學術目的所激勵的成熟的人,可以獨立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的。”他十分推崇德國大學的自由氛圍,這種自由既是教的自由,又是學的自由。德國的教師對其所要授課的內容,授課方式,研究的課題等都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別的任何組織機構都不會對其進行監督;同樣,學生也享有同等的自由,他可以自由地選擇大學,選擇教師,可以接受指導,也可以不接受指導等等。當然,“大學的自由并不意味著教授不關心學生,或學生一開始就應獨立地承擔一項研究工作。恰恰相反,雖然學生有自由,但他需要經歷一段艱難的學徒期后才能獲得獨立地位”。因此,大學就是要給學人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讓教師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力,給學生創造適合發展的條件,使得教授者與學習者都能自由地選擇符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二)大學與社會的關系
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不會一成不變。像所有人類機構一樣,大學也是與時俱進的,它會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自我調整。一般情況下,大學總是適應于自身所處時代和國家的獨特的需要和生活壓力的,沒有適應一切時代和一切國家的統一大學類型。這就是大學的“適應”,但這種“適應”是有條件的,它是基于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理性分析的。因為“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由此可見,作者認為大學與社會應保持一種互相接觸而又各自獨立的關系:一方面大學是服務社會的大學,大學必須與社會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大學又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大學,大學不應該追逐社會的流行風尚。大學對社會現象的研究是一種純學術的研究,是一種不需要承擔行動責任,需要與研究對象保持一定距離的研究。弗萊克斯納以法國著名學者巴斯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巴斯德是一名化學教授,為了幫助法國人民對抗蠶病、雞瘟和狂犬病等一系列問題的威脅,他放下手頭的工作,專心研究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在問題解決后,他又回到化學實驗室。在作者看來,巴斯德的研究方法體現了一名學者真正的素養,這才是一名真正大學研究者應該做的,“他沒有……當顧問;他沒有開設……課程。問題解決了,他的興趣和活動也就停止了。他的確提供了服務,……并且他的服務適可而止”。在本書寫作的年代,美國大學出現了一種不良現象:大學過分強調學校對社會工業化進程的服務,大學出現功利化的趨勢。弗萊克斯納對大學與社會關系的闡述對當時美國高等教育界提出了忠告并給出指導。時至今日,由于我國社會經濟進人快速發展時期,科技對經濟的發展作用與日俱增,我國大學也出現了類似美國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學校片面強調與社會的聯系,主動迎合市場,過分強調學生的就業率,這些對我國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都十分不利。
(三)大學的主要職能
弗萊克斯納認為不管民族傳統和性格有多大的不同,大學的學者和科學家們都應主要關注四件事情:保存知識和觀念、解釋知識和觀念、追求真理、訓練學生以“繼承事業”。盡管弗萊克斯納將大學職能分成四種,但他認為這四種職能歸結起來不外乎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而大學的科學研究職能在兩者中顯得更為重要。他說:“大學……是指有意識地致力于追求知識、解決問題、審慎評價成果和培養真正高層次人才的機構”,“追求科學和學術的工作屬于大學”,“現代大學在最高層次上全心全意并毫無保留地致力于增進知識、研究問題(不管它們源自何方)和訓練學生”。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學研究在大學中的地位愈發重要。當前我們教育部提出要創辦研究型大學,科學研究對這些學校的作用就尤為重要,它是學校的辦學之根本,創新之基礎,發展之源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弗氏所說的科學研究是一種非功利性的、純科學意義的研究,它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和高層次的智力活動,它要求學者擁有超越物質的追求,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對真理和學術進行不懈地探索。
(四)大學的專業教育
弗萊克斯納認為大學應該設置真正的專業教育。在他看來,專業的劃分有三個標準:1、專業是學術性的。專業和職業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專業是一種學問,一種文化,一種理想,沒有學問的專業只能被稱為職業;2、專業的本性是理智的。這里的“理智”是指能運用自由靈活的智力去理解問題。3、專業的目的是客觀、理智和利他的,專業是可以通過分析其對待結果的態度來進一步加以區分的。“一個專業是一種等級、一種地位,雖然事實上它并非完全沒有自己的目的,但至少在理想上它獻身于實現比較普遍、比較崇高的目標,而不是滿足個人的野心。”由此可見,弗氏認為的專業教育是以高深學問和崇高理想為基礎的,其本質是重學術和理論修養,是博雅和理智的活動;而職業教育則不以高深學問為基礎,是注重傳授技術的活動。他還認為“真正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應該是思維嚴密、知識豐富,具有批判精神而不是書呆子”,大學教育應是具有高度智力和文化特征的高級活動,而不是中等教育或職業教育等以適應和訓練為特征的低級活動。
另外,弗萊克斯納還著力提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觀點。自19世紀末以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哲學和人文學科的發展卻是步履維艱,這種狀況給社會和個人都帶來了種種危險和危機:道德墮落、戰爭侵略、功利主義、盲目狹隘等等。大學教育是一個人建立成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在大學里如果片面強調科學技術的學習,過分忽略人文精神的培養,將會使人發展失衡,最后培養的人也只是一個工具而非完整意義上全面發展的人。所以,為達到一種文化的平衡,克服科學發展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端,弗氏明確提出現代大學應加強人文教育,“在現代大學里……哲學家和批評家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現代大學最重要的職能,是在盡可能有利條件下深入研究各種現象:物質世界的現象、社會世界的現象、美學世界的現象,并且堅持不懈地努力去發現相關事物的關系。”
二、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理念的借鑒意義
弗萊克斯納生活的時代正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教育哲學日漸昌盛的時代。他的現代大學觀對美國教育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那些沉迷于功利主義的大學起了警戒作用。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盡管與弗氏所處時代的環境大相徑庭,但今天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功利主義與短視現象。從根本上講,出現這些問題依然和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大學的本質、大學的職能等有關。從這個角度而言,弗氏的大學理論不僅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更值得我們大學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鑒。
(一)大學應當回歸本質
現代大學應加強大學的理念建設,處理好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關系。從第一所現代大學建立至今,大學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但它所代表的超越社會存在的精神力量和價值取向卻始終如一。大學既要服務現實,但最終還應該追求理想,追求理想始終是大學發展的主旋律。大學精神的本質在于學術自由。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知識創新,也就沒有一流的學術水平。大學是一個“精神與目的統一”的有機體,而不僅是一個“行政集合體”。目前我們國家的大學是作為一種行政機構來管理的,其管理體制與政府機構的管理體制十分相似的。不同的大學被賦予不一樣的行政級別,如:部級、廳級等;在大學內部機構也科層化,被分為處級、科級等。這種管理模式抹殺了行政機構與大學之間的本質區別,大學的過分行政化會損害學者的精神自由與學術的健康發展。正確處理學術自由與大學行政化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讓大學擁有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其次,大學應遵循學術規律,處理好學術與行政之間的關系;最后,大學在享有學術自由的同時,還要積極承擔培養高級人才,發展科學的責任。只有構建大學與政府管理機構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促進學術自由,大學才能更好地發展。
(二)大學須正確定位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價值越來越明顯,創造、傳授知識的大學逐漸從象牙塔走向了社會中心。大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它在社會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但大學不能在這種趨勢中自我膨脹,喪失方向。大學只有準確定位才能更好地體現自身的價值,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目前我們國家的一些大學,不論是重點大學還是普通院校都對自身定位缺乏清醒的認識,一些名牌大學為謀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競相開辦各種高職學院或開設沒有質量的函授課程;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則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盲目爭辦“綜合性、研究性”大學等等。弗萊克斯納告誡我們:“大學不是垃圾場。忠于職守的大學不適合做其他工作”,這些做法或者為了當前的經濟利益兜售大學的價值,或者為了不切實際的目標盲目拔高自己。不管哪種,從長遠來看都是有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
(三)大學專業教育應重視精神培育
在弗萊克斯納看來,大學的專業教育是理智的、學術的,它是研究高深學問,重視人文精神培養,崇尚信念與理想的教育,是一種精神的訴求而非一種職業的培訓。反觀我國目前許多大學,都熱衷開設一些“熱門”、“實用”專業,甚至是哪種熱門就開哪種,一些“無用”的專業卻無人問津,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些所謂的“無用”專業蘊含的學術價值和人文精神往往被人忽視。很多大學的專業教育只注重學生職業技能技巧的培養,卻忽視學生的精神培育。專業教育使人增長專業知識,找到稱心如意工作的同時,卻導致了情感、道德和興趣的缺失,使人淪為“教育的奴隸”和“精神的侏儒”。專業教育正有一步步淪為職業技術訓練的危險。
我國現階段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管是大學還是個人都過分重視科技而忽視人文,重視物質而忽略精神。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偏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人文精神的缺失會造成人的片面發展,國家、民族的健康發展就會失去根基。新時期的大學應擔負起培養和造就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統一的新人的使命,大學專業教育應注重對學生精神的終極關懷。
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論》寫作年代雖然已經遠離我們,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進步和大學的不斷發展,弗萊克斯納的某些觀點在今天看來可能不夠與時俱進,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理念”也顯現出某些社會的、歷史的局限性,但是其關于大學的本質、大學的職能以及大學專業教育等問題的闡述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仍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徐輝,陳曉菲譯,現代大學論一美英德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郝艷萍,弗萊克斯納的現代大學觀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