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文化是學科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語言、價值標準、倫理規范、思維與行為方式等的總和。語文學科,是我們思維與交際的根據。那我們的語文學科文化有哪些呢?
什么是文化?這是我們常問的一個問題,卻不一定人人都能道得出,說得明。因為“文化”一詞的涵義很有彈性,邊界模糊,但大家都用。我認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的目的也是為了人——人自身價值的重建。它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態的創造過程,滋養人心靈的土壤,它不僅有著無窮妙趣,而且常常給人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那么語文是什么呢?“語”是指語言,這個沒有爭議,至于“文”,有人說是文學,有人說是文字,有人說是文化,“語文”的整體含義,我比較傾向:語文是一門以語言為載體、文字為書寫工具、文學為基本內容,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學科。語文課程標準一出,持續的有關語文性質的論爭,似乎漸漸止息。這一標準“權威”給予語文更為宏大的屬性——“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囊括四海的架構,讓語文有了雄視萬物的根基。
現代著名語言學家、德國學者洪堡特曾說過,語言就是我們的世界觀。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世界。簡單直白地說,掌握了語言,你就拿到了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不掌握語言,你就只能徘徊在文化的大門之外,望文化之洋興嘆,不得其門而入。
可見,我們之所以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我們思維和交際的工具,還因為語文是文化的載體,即文化傳播的工具,關系到文明的傳承。只有在語言中,人才能稱為人,它給人類文明打上重重的烙印。人類正是通過語文這個諾亞方舟告別洪荒時代走向了文明,人的思維、交際活動離不開語文,人類的活動及創造的一切成果,要保存、積累、傳播,同樣也離不開語文。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語文與人類共始終,語文和文明同進退。
現在有個流行的詞叫做軟實力,是和硬實力相對而言的。軟實力是指吸引別人,而不是強迫別人接受的力。事實上任何教育灌輸都有硬軟之別。比如對學生教育,課堂是硬,要強制考試,課外是軟,課本是硬,科普讀物、思想讀物是軟。那么我們的語文課程應該是怎樣的文化,我認為應該從語文教學這個系統中的主要要素來把握:
一、漢語文化
首先,我們應當為擁有漢語而感到慶幸和驕傲。在漢語的世界里,一處山水,一段笛聲,就能牽動心底的感嘆;一朵花,一片細雨就會撩起無窮的思緒。尤其是古典詩詞的魅力,簡單的幾個字就能引人無限遐想。因此,漢語的美麗和優雅是無可替代的。
只要記憶里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些詩意就會重歸心田。只要腦海里回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沒有排遣不開的憂愁。
二、教材文化
教材本身就是“文化”,“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但此一例子同彼一例子,絕對是全然不同的。課文、教材怎么會有如此大的力量?這就是“文化”使然。我認為,教材文化,包含編者的創意,選文的兼收與包容,文章的質地與美感等等。如榮格所說:文化最終沉淀成人格。在漫長歷史中,通過教材中文化的熏陶中華文化也在個體人格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三、教學文化
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互動交往、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生成”新的教學文化的過程。比如,孔子所營造的教學文化,至今都令人無限神往。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師生“各言其志”,輕松、和諧、暢快,不入俗套,侃侃而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互動過程。作為教育者我們也不應該被傳統的教學模式定在一個死的框架里,要不斷創新,求新,營造出師生和諧的教學環境。
四、課堂文化
語文課堂文化,必須基于課程、教材、教學,基于教師、學生、教室才能展開。它是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產生的。它應該區別于數學、歷史等其他的課堂:要有詩意、有激情、有聯想;有傾訴,有靜寂,有感悟、體驗,暢談、淺吟,抑揚頓挫、回腸蕩氣等等。
五、教師文化
語文教師文化,來自教師的人格素養和見識,來自他的追求、向上和創新。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看到:文化是看不見的潛移默化,當學生踏入社會后,其帶來的隱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語文,是一個很本色、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東西”。我覺得作為教師就應該有教師的形象和責任感,有不拘一格的教師風范,有對教學的獨特解構等等,不要居于模式化教學,而應該考慮到長遠,將教材文化轉成實用文化,對學生有所幫助、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我認為學習語文固然是為了文化的傳承,固然是為了保持一種精神的滿足,但我們不能忘了它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目的,即時應當下,用于生活。后者的重要性更勝于前者,在任何時代皆是如此。所以新時代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來的重要的多。只有這樣,才能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珍視精神領域的充實。因此,我們要將教學變“活”向生活化靠攏,真正做到“文以載道”,“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