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狀況和行為方式反映著一代青年的精神狀態,他們的品德素質是構成國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方面,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客觀地指出了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并理性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客觀上說,絕大部分當代大學生具有崇高的愛國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求知欲等,但部分也存在著一些道德問題,主要表現為:
1.誠信與責任意識缺乏,尊師氣氛淡化。部分學生由于誠信觀念不強,就業時不守承諾,匆忙簽約,隨意毀約,給用人單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的享受國家助學貸款資助的學生在具有償還能力時能拖則拖,想僥幸“賴賬”;有些大學生視戀愛為兒戲,不顧后果,給雙方都帶來了很大的生理、心理傷害;有的學生對一些不正之風、不文明、不道德行為、甚至違法行為視而不見,無動于衷;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有的學生為了個人利益欺騙老師,家長;更有甚者把誠實守信看成是愚昧。另外,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淡化。
2.不講文明,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當代大學生忽視社會公德,失落文明的行為表現是比較多的。走廊墻壁上的腳印、球跡,污言穢語等。部分大學生雖然情感上認可良好的社會規范,卻不能身體力行。有的學生不能踐行社會公德,對自己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卻原諒放縱。大學生個性化發展表現出個人強烈的進取意識和競爭意識,但有的學生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忽略了最基本的社會公德素質的培養,沒有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和生活習慣。
3.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傾向嚴重。政治經濟領域的種種變革的影響,原有的一些思想意識、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又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眼下,學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令人十分擔憂。受西方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大學生認為理想太遠、太空、太大,是不切實際的,不可觸及的。只有實際生活、現實情況才是真真實實的。很多學生崇拜“金錢萬能”、流行“用著往前搬,用不著往后掀”觀點、受“錢權交易”影響嚴重。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家庭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應重視父母及其家庭成員的言行和整個家庭的健康向上、親切和諧、精神高尚的氣氛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做父母的一定要為子女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以示范引導孩子的成長。此外,父母還要根據子女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有理智、有分寸的關心愛護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使孩子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和形成獨立的人格,家庭和諧相處的氛圍對大學生的成長特別重要。
2.高校充分發揮育人基地的職能。(1)高校要把學生的思想道德作為升學考試的內容。長期以來,高校的入學考試從來沒有把學生的道德素質作為入學考試的一項內容,這和思想道德難以量化,難以考核有關,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缺失的嚴重性,也有部分高校已經嘗試把學生的道德素質納入到大學入學考試的范圍。高校要設置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量化考核辦法。(2)創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一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態來溝通思想;二是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教育,通過公益勞動、社會調查、考察、社會服務、勤工儉學等活動,檢驗學生道德認識的正確性,促進大學生道德認識向道德信念轉化。三是注重高科技教育手段的應用,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和教學光碟等,不斷創新教育手段。(3)教學與德育目標有機結合。教學中,教師首先結合教材內容確立德育目標,時刻牢記思想政治課本質是一門德育課。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將它突顯出來。
3.社會要發揮保障、監督功能。(1)高度重視,正面宣傳,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大力宣傳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做品德高尚的人。用這些優秀的品質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積極的教育引導,讓他們繼承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2)網絡新聞媒體要發揮輿論導向和媒體監督作用。媒體真正的使命是弘揚良好社會風尚,監督社會政黨;少關注一些明星的花邊新聞,多關注民生之苦;少報道一些負面消息,多報道正面新聞;少一點夸大其詞,多一點實事求是。(3)學生個體要進行道德品德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我們既應強調家庭、學校、社會的外部教育,也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唯物辯證法講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學生個體的自我教育是根本的第一位原因,當代大學生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有效地抵制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同時要學習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用先進模范人物激勵和鞭策自己。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4)
[2]馮春芳,成長春,網絡思想教育研究綜述[J],思想教育政治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