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對于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方面,胡適開創了用科學精神來整理研究國學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難以企及的成就,為后學樹立了嚴謹、務實的良好學風。
一、“整理國故”的提出
1919年8月,針對守舊派以“抱殘守缺”的態度來“保存國粹”的觀點,胡適寫了《論國故學——答毛子水》一文,初步提出自己對“整理國故”的看法:“用科學的研究法去做國故的研究。”
1919年11月,胡適在《新青年》7卷1號發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正式揭起了“整理國故”的旗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用無成見的態度,精密的科學方法,去尋那以往的文化變遷沿革的條理線索”,進而“看出它們原有的地位,還給它們原有的價值。”
二、胡適“整理國故”的基本觀念與方法
在整理國故運動中,胡適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立足點與他心目中的復古派、國粹派區分開來,以批判的眼光、西方的學術觀念來對國故進行系統整理,正因此,整理國故運動始終貫穿了胡適崇尚民主、科學、自由與思想解放的精神,貫穿著對舊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觀念強烈的質疑精神與批判眼光。
那么,到底什么是胡適反復強調的科學方法呢?1923年,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中,胡適強調,我們必須在方法上“虛心采用他們的科學的方法,補救我們沒有條理系統的習慣。”文中提出的“歷史的眼光”、“系統的整理”、“比較的研究”,成為當時不少新文化人公認的整理國故的“科學方法”。
1930年11月27日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將他導師杜威的實驗主義簡約成他所理解的科學方法:“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是匯通了古今中西思想精華的科學方法,并以此作為“整理國故”的法寶。
胡適發動“整理國故”運動,一定程度上也普及了國學知識,他關于中學國文教育的兩次演講,以及為清華大學學生所列的“一個國學最低書目”,得以讓國學盡可能廣大地普及,讓治國學的法門在一般初學者中得以掌握,胡適的用心良苦在此又可見一斑了。
三、胡適“整理國故”的貢獻
(一)客觀地看待國學
胡適不遺余力地提倡西學,提倡新思想,但是對待國學他沒有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投身于傳統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之中。他整理和研究國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從前少數人懂得的,現在變為人人能解的”的東西。他認為,研究國故是為了再造文明,采取的態度是既不盲目地全盤接受,也不棄之如敝屣,而是“采取評判的態度”,借用尼采的話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二)堅持己見的理性精神
在1920年代,他研究國學的主張遭受了批判:保守的右翼人士批評他拋卻了中國傳統文化;激進的左翼人士認為他引誘青年脫離政治,鉆進故紙堆。
難能可貴的是,胡適抱定目標,不為所動,不管他人物議,不受外界干擾,依然進行整理國故的研究。他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時世界潮流中的地位,深刻地認識到西方文化的普世價值,并極力為之張目。胡適所期待的是一種理性的現代文化,是一種超越了東西方文化價值之上的“世界主義”的文化。他的基礎,既不是傳統中國的價值準則,也不是純粹的西方文化價值標準,而是一種以西方文化為主,東西方文化互補的融合的新的文化。
(三)對小說的貢獻
眾所周知,在傳統學術體系中,小說研究素來難登大雅之堂。針對這種根深蒂固的舊有觀念,1917年,胡適在令其聲名鵲起的《文學改良芻議》中大膽宣布:“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趼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1923年,他在《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中,更是破天荒地將13種明清小說列入其中。正是在胡適等人的推動之下,小說研究終于得以蓬勃興起,并逐漸成為“整理國故”的一個重要部門。
(四)倡導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國故,再造文明
胡適在整理國故中非常注重研究方法。他提倡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方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有志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他在整理國故方面開啟了新的路徑,對傳統文化既有破壞,又有建設,用評判的態度居高臨下地審視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糟粕。他打破固有的治學經驗,引入科學的方法,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整理國故;反對浮躁的盲目的全盤否定,也反對一葉障目式的盲目的歌頌,而是重新估定價值。
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既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的先進,也認識到并不能完全拋棄中國文明,所以,他倡導用現代新思維去重新塑造中國文明,讓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以嶄新的面目展現在新時代,讓世界了解中國。倡導整理國故與帶頭實踐國故整理,無疑是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乃至現代社會重新闡釋中國文化,發展中國傳統文明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適,胡適文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關明國,孫雪英,胡適的國學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0
[3]吳南瑚適與20世紀20年代的國學普及[J],北方論叢,2006
[4]陳才憶,胡適的中西文化觀[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