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1952年哈里斯(Z.Haris)發表了話語分析(discourseanalysis)一文后,語篇分析逐漸地發展為一門學科,近20年來更是成為國內外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語篇是形式和意義的統一體,形式上的聯系被稱為銜接,語義上的聯系被稱為連貫。語篇分析就是以語篇為基本單位,從語義、語法、和語用幾個方面分析文本,研究語篇的結構、句子的排列,句際關系,會話結構、語句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之間的語句銜接和語義上的連貫等內容,強調文本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本文試圖探討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語篇分析與英語閱讀教學
外語閱讀理解是一種綜合性的積極思維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要求讀者應具備一定的詞匯量、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還應具備有劃分層次段落、歸納段意,進行語篇分析,把握中心思想,進行邏輯推理及綜合判斷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在語法翻譯理論指導下,依賴語法分析來理解語義,過分注重句法結構而忽略了語篇分析,見樹不見林,影響了對文章的整體理解。筆者也從教學經驗中認識到,外語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的依賴于學習者的語篇理解力,而不是理解單個句子的能力。因此將教學重點從微觀的句法結構轉移到宏觀的語篇層面,加強泛讀課上的語篇分析,著力培養學生的語篇能力,勢在必行。
傳統英語教學的失誤不在于傳授語言用法本身,而在于它只教語言用法,沒有進一步從語篇水平上組織教學,使得學生閱讀速度慢,閱讀能力差,寫作時也層次不清、文章不連貫,形不成整體,而這些恰恰是可以通過培養語篇技能所能解決的。語篇理論下的閱讀教學,包括對語篇層次進行外部分析和內部分析,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語篇層次的外部分析,從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著手。語場、語旨、語式這3種語境符號就是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 in the Functions ofLanguage一書中指出的語言的3大功能。從教學角度看,即把課文作為整體,從文章的層次結構和內容上人手,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主要信息。語篇層次的內部分析,是對實現語篇的語言手段展開分析。不僅要分析小句即語義的基本單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語篇的主位——述位flheme-rheme分布,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手段,修辭文體手段及信息結構等方面,側重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交際能力。
三、語篇分析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語篇水平上的閱讀教學強調信息的傳遞和接受,強調語篇的內在聯系,重視閱讀技能的訓練和培養。話語分析可以寓交際目的于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識別篇章組織模式。篇章模式是用篇章內部標準,即從篇章的形式及內容人手,對篇章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篇章模式主要有:問題一解決模式、主張一反主張模式、敘事模式、提問一回答模式和概括一具體模式。了解英語篇章的構成規律不僅克服了僅從字詞句子層面的理解所帶來的閱讀理解的局限,也對學生嘗試構建語篇的內容圖式,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及理解大有裨益。(2)抓住文章主題。主題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中心內容,能否抓住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體現了作者總結、概括和歸納事物的能力。文章的立論句、主題句、結論句以及關鍵詞是文章的主要信息載體,再通過推理、分析、歸納提煉出文章的主旨。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加深了對文章本質的認識和理解。(3)把握文章內部邏輯聯系。邏輯聯系是連句成段、成章的主要手段之一。句子間這種邏輯上的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作用通常是由一些過度詞語來承擔的。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縱然沒有過度詞語,也始終存在著整體的語義連貫。運用語境推理也是達到語篇連貫的手段之一。因此,根據文章所提供的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做出合理推斷也是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最佳途徑。當然,要實現語篇連貫,除上述銜接手段外,還可以運用語境、運用世界知識、運用修辭文體手段及想象等手段。
四、結語
語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文章的分析、歸納和綜合能力。加強語篇閱讀,提高語篇分析理解能力是當今英語教學的主導趨勢,也是英語測試的基本思路。以語篇為中心就意味著學習的基本單位和訓練的基本單位是語篇。為此,我們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思想,探索科學實效的教學方法——語篇分析教學法。改變重語法輕意義,重語句輕語篇的教學方法,加強語篇閱讀,重視思維訓練,以求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g-man),1976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