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學很快有驚人的長進,以至于令魯肅嘆服不已,并且與他結為朋友的故事。情節上由“勸學——就學——論議——結友”四層構成。該文在寫法上有以下三個顯著的特點:
1.敘事簡練,詳略分明。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學是如何長進的等內容只字未提。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了與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并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學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并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這種詳略分明的敘事,使人物個性分明。
2.側面描寫,烘托人物。文章最后寫“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是有深意的。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呢?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他為呂蒙的才學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魯肅主動與呂蒙“結友”從側面烘托出了呂蒙通過學習之后,才學得到了驚人的長進。
3.對話描寫,展現形象。“不可不學!”運用了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這是孫權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孫權對呂蒙的關心和厚望。“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一句中的“邪”表示反問語氣,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通過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沒有推辭的理由,從而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關心、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