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入】
都德的《最后一課》一文以精當的選材、深刻的主題、生動的手法,給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讀者以強烈的感染。作者把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了文中的字里行間。課堂上嚴肅的氣氛、韓麥爾先生悲痛的神情、小弗郎士難過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引起我們的共鳴,讓我們為之動容。為什么該文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作者主要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呢?下面我們就從文中的細節著眼,學習其中的奧妙。
【技巧揭秘】
一、以小見大構思巧“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是說我們要善于通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來表現一個重大的、嚴肅的、深刻的主題。這種巧妙的藝術手法就叫做“以小見大”。
全篇將筆墨傾注在一個極富生活化的片斷上,即阿爾薩斯一所小學的一堂法語課上。課文既沒有直接揭露普魯士軍隊燒殺掠奪的罪行,也沒有直接描寫法國人民同仇敵愾的壯舉,而是巧妙地選擇了一個淘氣頑皮的小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描寫他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的見聞和感受,以小見大,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侵略者的仇恨。
二、環境描寫氣氛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所作的描寫。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的描寫。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記敘文的寫作中,環境描寫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后一課》中有很多處運用了環境描寫:
1.開頭的環境描寫:“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是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這也使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上課前的環境描寫:教室里不平常的嚴肅氣氛烘托出了“最后一課”肅靜、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了懸念。
3.習字課上的環境描寫:習字課上同學們專心學習的情景也同樣渲染了沉痛而悲憤的氣氛,襯托了人物的愛國思想。最后一課就要結束了,韓麥爾先生內心的凄苦憤懣已經難以言狀。這里的環境描寫雖著墨不多,卻起著很大的激化作用,它所創設的氛圍使人物形象得以突出,使主題得到了升華。
【現場作文一】
家鄉變了
□趙錦
田間的水稻秧苗整齊地排列著,陣陣清風不時拂過,田間秧苗泛起一層層波浪。嫩綠的秧苗在風中晃了晃身子,便又安靜了下來。望著這片綠色的海洋,我的心不禁微感失落——人們又要使用農藥了。
記得上一次回來,是在兩年前。
“叔叔,這路邊怎么有這么多的農藥瓶和包裝袋啊?”
“要想秋天大豐收,就必須用農藥把害蟲殺死,不然莊稼就會被害蟲吃光的。”
“這個我知道。我是問這些東西怎么能這樣亂丟?污染很大呀!”
“哦?是嗎?這有什么關系!”
就這樣淡淡的一句話便封住了我的嘴。說實話,那時候村里人環保意識很差,甚至可以說沒有。每次看到路邊那隨意扔下的包裝袋,我都會感到傷感和無奈。
兩年后的今天,我再次回到了生我的這個小村莊。
一路上,山清水秀,道路寬廣,蜿蜒的水泥馬路將我一直送到了老屋跟前。咦,叔叔家的老房子呢?一棟三層樓房掩映在綠樹之中。嬸嬸站在不銹鋼門前,笑吟吟地望著我,招呼我進屋去。
我在村子里四處閑逛時發現了許多綠色的垃圾箱,還有一些紫色的小燈籠。
帶著疑惑,我問叔叔:“怎么只有城里才有的垃圾箱現在鄉下也有了啊?”
“這些垃圾箱啊,是那些在外經商賺了錢的村民置辦的。他們說垃圾污染大,特別是農藥的包裝必須集中處理。以前,有人把農藥瓶扔進魚塘里,結果那塘里的魚全死了。”
“是呀!”我心中一陣暗喜,“那些紫色的小燈籠是做什么用的?”
“哦,那個呀,”叔叔指著遠處猶如路燈一樣的小燈籠說,“那個東西可厲害了,能殺死害蟲。你等一會兒去看看,燈罩里面全是被殺死的害蟲!”
我走近一看,果然如此,頓時,我心中的憂慮釋然了。一陣微風吹來,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暢快。
點評:從全篇看,作者以小見大的寫法很好地突出了主題:新農村,新變化,環保走進千萬家。作者僅從一個小小的垃圾箱和一盞小小的紫色燈籠著眼,就展現了農村的新風尚。從細處說,文章開頭、中間以及結尾的環境描寫給文章增添了詩意,也很好地襯托了人物的心情。
【現場作文二】
家是溫暖的,只要你需要
□唐逍
坐在教室中離黑板最遠的位置,他看起來是那么的渺小。他總是低著頭,做自己的事。
那是去年,我和媽媽一起去寄宿學校看望他。我們站在窗外,想看清楚他的一舉一動。他像是感覺到了什么,終于抬起了頭,看到了媽媽和我。
正是盛夏,窗外的樹木實在奈何不了太陽的熱情,極力地弓著身子,好讓自己少吸收點陽光。陽光透過窗玻璃,照射在一張張活潑的臉上。可是,周圍好像有一團冷冷的空氣只將他包裹。陽光仿佛在路過他身邊的時候拐了個彎,避開了他。他既不對我們招手,也不笑,很快又低下了頭。
每次都是這樣失望而歸,他拒絕見我們。他也很少接觸老師和同學。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人能打開他心中的門,即使是他的媽媽和姐姐。
轉眼間,春節到了。爸爸連拖帶拽地把他請了回來,全家團圓了。對許多家庭來說,這本該是件平常的事,可在我們家這卻是非常難得的。
開學后,他又去了學校。
媽媽最近又在嘮叨該不該去看看他。雖然家里生活富裕,但我總覺得缺了些什么。到底缺什么,我也說不上來。
又是冬天了,冷風到處亂竄,似乎在尋找回家的路。我穿上厚厚的棉鞋,理了理圍巾,準備出門,剛打開門——他回來了。這是他第一次主動回來。他生疏地對我笑了笑。
我心底深處在歡呼:弟弟終于回來了!我上前抱住他:“弟弟,冷嗎?”“姐姐,我一點兒也不冷!”他答。
他長高了許多,已經高過我的肩膀了。我們姐弟倆一起漫步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冬日的暖陽照在河面上,禿禿的樹枝在藍天的背景下,透出了中國畫寫意的味道。
他說:家,其實很溫暖……
我也笑了:是啊,家是溫暖的,只要你需要。
點評:作者省略了家中曲折故事的原委,只在篇末點明弟弟的轉變讓家人感到了欣喜。弟弟一次主動地回家,一個有點生疏的笑容,足以讓姐姐的內心泛起溫暖的漣漪。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來敘述,家的溫暖已經融化了心中的寒冰。文中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讓讀者的心靈變得柔軟,并體味到了作者在文中極力表現的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