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枸杞豆》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小說著力塑造了三叔這個悲劇人物,他一生無所成就,卻在臨終前用“三顆枸杞豆”催“我”覺醒,讓淘氣頑皮的“我”從中悟出了生命的意義,鞭策“我”從“○”出發,最終成了著名的植物學家。
1.重病纏身,留戀世界——可憐
作者寫三叔的一生,無處不染上凄美的情感。看!他從那春光四溢的樹林走到讀者的面前,給讀者的卻是與季節、景色不相符的病態形象:“手里拄著一根樺木削成的棍子,微風吹著他顫顫搖搖的身體,似乎一根根筋骨都能從衣服外面數出來。那兩只眼睛,像開得大大的窗戶,嘴唇發紫,像成熟的桑葚。”他雖然已看見“我”,卻“仿佛沒有看見我”,三叔對生命是何等的絕望,何等的冷漠!
太陽快下山了,三叔觸景生情,他不由得伸出“兩只枯瘦的手”,要捉住太陽。三叔明知太陽是捉不住的,時光無法挽回,可他如何甘心呢?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的悔恨怎不令人嘆息!
2.總結人生,一事無成——可悲
三叔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曾“當過教師,后來又在農科所工作,還干過別的事情”。他曾經對未來寄予厚望——想當建筑師、作家、生物學家,可都因缺乏毅力而輕易放棄了,終致一事無成。就在他準備重新確立目標時,病魔已纏上了他。
三叔用三幅“我”看不懂的畫兒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三叔用最簡潔的語言向“我”介紹了他落寞的一生:“塔”是他的建筑理想;“書”是他的作家之夢;“樹”是他的生物學家幻想!三個“○”則是他三個理想的失敗,一生平庸的成績。其原因是三叔知難而退,結果只能是他在碌碌無為中浪費了大好的青春時光。
3.善于啟迪,重言輕行——可喜
如果三叔僅僅是在自責和悔恨中了卻余生,那只能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罷了。可喜的是,他遇到了“我”,并且意識到了改變“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叔在樹林里專心研究“野豆角花”時偶遇“我”,當他發現“我”為追逐花蝴蝶,連書本文具都不要,不去讀書,是“淘氣鬼”時,嘆息了一聲:“唉,誰又不是這樣呢?”三叔不想“我”重蹈他的覆轍,順著孩子的玩性,他拉“我”仔細觀察野花,還不時發出感嘆——“時間不多了”“太遲了——”,其目的是激發“我”的興趣,提醒“我”抓緊時間學習。
第二次在小樹林見面時,“三叔”用他特有的方式——泥土上的三幅畫兒和畫兒下面的三個圓圓的“○”來啟發“我”。這三幅畫兒對于“我”來說是個謎語,三叔一一為“我”揭開謎底,原來它們是三叔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三叔用自己一生的理想,終身的失敗經歷,言傳身教,引領“我”莫要浪費美好時光,要從小立志,目標單一,矢志不渝,方能走向成功!
三叔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仍記掛著貪玩的“我”。臨終前托“我”的父親給“我”捎回了三顆“紅色的枸杞豆”。三叔期望用這三個“○”開啟“我”懵懂無知的心靈,激發“我”珍惜時光、勤學好問的斗志,最終能有所作為!
三顆枸杞豆仿佛是三叔閃耀的紅心,象征著他的生命的結束,也蘊涵了對三叔的贊美之情:過去的三叔是失敗的三叔,而生命終結前的三叔卻成就了自己最光輝的事業,他用自己一生失敗的教訓來促使逃學的“我”重返校園、撿回自信、培養興趣、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