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一覽】
端木蕻良,滿族人,現代作家(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縣人。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他的《土地的誓言》一文被錄入人教新課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科書。他的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
端木蕻良的代表作品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1988年,端木蕻良先生參加《作文周刊》第四屆全國優秀小作者夏令營活動,與本報小作者親切交談。
【作品放送一】
科爾沁旗草原(節選)
草原上有數不盡的花,萬里草原上開遍了萬里的花,這么一幅漫無邊際的草氈鋪開去,鋪開去……簡直沒有盡頭。
草原上的野花隨著星辰轉換,室女座當令的時候,粉蒸玉琢的大朵的山芍藥到處開;天琴星當令的時候,野罌粟花開了;獅子座當令的時候,金針花開了。
呼日倫花放蕊,草原上羔肥圈滿;紫蘋蘋花放蕊,初生的三河馬小馬駒像梅花鹿似的跳躍著;僧帽花放蕊的時候,那西莫特母牛每頭每天可以給擠奶姑娘六十多磅美乳。
草原上有兩個湖泊,一個是呼倫池,一個是貝爾湖。傳說她倆原是兩姊妹,呼倫是姐姐,貝爾是妹妹,她倆把草原上的雨水儲藏起來,然后再舀給牧民們,為他們飲牛飲馬。在蘇木布勒山還是一塊石頭的時候,松達賚海還是一滴水的時候,這里就鋪了青草,開了野花,但是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嬌艷,就像草原上從來沒有過這么多的牲畜群一樣。
那仿佛用綢片綴起的黃色的花朵,像一個小小的金碗似的傾斜在亭亭的長莖上,這是野罌粟,花落了結成果子,果漿有一種特有的香氣。那長得像翠鳥的嘴兒似的,一串串的紫色的花,它是百步根,牧羊人都認識它,而且常常在背包里采集著一些百步根,因為用它煎的水可以把生病的羊治好。那輕盈得比得上一只只小燕子的小藍花,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天仙子。老農都認得它,因為它是最好的農藥。那像放大了白高粱花一樣的花兒生得遍地都是,這就是人們都知道的韭菜花。它那幾何形的花序別有一種誘人的風致。那開得最茂密的躥得最高的,就叫柳蒿芽兒花,它一開就是一大片,像翠藍的云片一般覆蓋在草原上面……
草原上到處都是草,有草就有一切。草的豐收就是牛羊的豐收。我們這里有多少英雄打草隊,他們用光榮的英雄名字來命名,黃繼光隊,邱少云隊,還有更多的隊,他們就是要收割更多的草。
俄勒特鳥開始鳴叫的時候,夏天來了。雨水漸漸多了起來,草兒幾天就催起來。盤錯的草根下面都蓄著雨水。草兒水汽重了,顯得花葉都沉甸甸的,不愿抬起頭來。風兒來了,也只能是在草頂上掠過,草棵則紋絲不動。空氣是濕潤的,嫩黃色的黃鸝在飛鳴,來到這里的人都說:“風光恰比江南好!”
是呀,任什么地方也沒有這么大的草氈,任什么地方也沒有這么多的花。它明媚秀麗而又寬闊雄渾。從它心中涌出來的歌聲,是色拉西的馬頭琴的聲音,是琶杰即興詩的聲音,是哈扎布唱歌的聲音……
草原的花兒永遠在我的心頭盛開著,不管我在天安門前參加那萬人歌舞的夜晚,或者是在我獨坐案前靜靜地工作的時候……
閱讀感悟
端木蕻良是一位典型的愛國作家,對國家、對家鄉、對人民有著深深的愛。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對原始生命力的呼喚和對野性的呼喚。草原上的草是生命的標志,草的豐收就是牛羊的豐收;水是生命之所系,草原上的呼倫池和貝爾湖在作者筆下是美的象征,是圣使;草原上的花和鳥在作者眼中也是美麗無雙的,是草原的寵兒,其中自然也寄予了他濃濃的愛意。相信同學們讀了本文后也會對草原喜愛有加。愛國、愛家、愛人民的濃厚愛意就這樣沿著端木蕻良的筆觸流瀉。
閱讀思考
1.“草原上到處都是草,有草就有一切。草的豐收就是牛羊的豐收。”請你結合選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有人說:“夏日的草原就是北國江南”;也有人說:“風光恰比江南好。”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在選文的第三自然段,端木蕻良深情地寫出了草原不同時節豐富的物產。請你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仿寫一段話贊美家鄉。
【作品放送二】
■鷺湖的憂郁(節選)
瑪瑙向四外無奈地望了一眼,月亮已經西沉了,白茫茫的大霧帶著刺鼻的惡臭,慢慢地攤成棉氈,為著破曉的冷氣的漫延,開始凝結起來。大的分子粘和著小的分子,成為雛形的露珠向下降低了。遠遠的蘆葦,深谷,大樹,朦朧里現出粗拙的無定色的龐大的塊和紊亂的不安的線條。雞聲又叫了,宛然是一只冤死的孤魂無力地呼喊……
小女孩手出血了,在衣上擦著,又彎下身來割。
“你有家嗎?……”
“唉……”小女孩挺挺腰,喘口氣,她的肋骨完全酸痛,一根一根的,要在她的小小的胸脯上裂開彈去,“求求你,你不要向我說話了……”她恐懼地向后偷看一眼,想辨明是否因這話而得罪了他。“我割的太少了……我媽就要來了……該打我了……”最后的理由她吞吐地說出。此刻伊完全為恐怖所占有……
瑪瑙無神地俯下身來,拾起落在地上的紅纓扎槍,木然地向后退去……心頭像鉛塊一樣的沉重。
霧的浪潮,一片悶都都的窒人死命的毒氣似的,在凄慘的大地上浮著,包育著濁熱、惡瘴,動蕩不停。上面已經稀薄,顯出無比的曠敞,空無所有。
月還是紅憧憧的,可是已經透著委靡的蒼白。
他一個人踽踽地向前走著,腳下不知踏著什么東西……走出約有二十步的光景,他又頓然停住了,然后大步地轉回來……
小女孩看他走過來,觸電樣地向后一退,神經質地辯訴著:“我割的不多呀,我割的不多呀,我……再讓我割一點吧……我媽就要來了呵!”
瑪瑙一聲不響地從她手里將鐮刀莽撞地奪下來,替她割著……
遠遠的雞聲憤怒地叫著,天就要破曉了。
……
閱讀感悟
文中的瑪瑙是一個被地主雇傭的莊稼的看護者,他忠誠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然而,鄉親們的貧窮苦難(冒著被痛打的危險去偷收割前的莊稼,就是為了能填飽肚子不至于被餓死)深深地觸動了瑪瑙,他沒有去抓“偷青”者,反而“一聲不響地從她手里將鐮刀莽撞地奪下來,替她割著”。這一切反映了逐步覺醒的人們開始關心幫助窮苦人民,更反映了作者對廣大受苦群眾的關愛與同情。希望廣大讀者更多地關注受苦群眾,更多地關心幫助他們,這就是端木蕻良的寫作初衷。
閱讀思考
1.文章的結尾寫道“天就要破曉了”,表面意思是說“天快要亮了”,你認為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的第八自然段通過對瑪瑙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試寫出瑪瑙當時的內心活動。
3.試寫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