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驅(qū)李大釗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奮斗的一生中,曾經(jīng)多次改名換字,使用過不少筆名和化名。那么,他的名字究竟是怎樣修改的?在發(fā)表文章和從事革命活動時,啟用的都是哪些筆名?又使用了什么化名乃至代號呢?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一個比較富裕的農(nóng)民家庭。他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得到的第一個人生符號(乳名),是比較俗氣的“憨頭”。據(jù)傳,在李大釗出生之際,他的祖父李如珍恰巧在自家附近的棉花地里捉到了一只百靈鳥。百靈鳥有“百靈”“百齡”的寓意,算是一個吉祥的兆頭,但老人唯恐獨苗難養(yǎng),并未因此給李大釗起一個帶“靈”字的乳名,而是按照鄉(xiāng)俗,反將其叫成了“憨頭”。其寓意是:叫“憨頭”,越叫越靈。這其中既有一點傳奇的色彩,又頗帶有濃郁的民俗底蘊。
1895年,李大釗進入私塾后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耆年”,以及字“壽昌”。據(jù)說,他的名字系啟蒙塾師單子鰲所起,主要是取壽長之意,希望他能夠長壽,成為耆壽之人。
李大釗是在走出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準備到日本留學時,毅然改名“大釗”、改字“守常”的。在即將東渡日本留學之際,他為何改名換字?這與他當時的思想發(fā)生很大變化,并已開始使用筆名“李釗”發(fā)表一些政論文章和其他作品有密切關(guān)系。1907年夏末,李大釗結(jié)束了在古城盧龍永平府中學堂的求學生活,赴天津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時值辛亥革命爆發(fā),特別是中華民國建立以后,“樸素其貌,嶷嶷其德”,身上充滿“俠義之氣,卓拔之識”的李大釗,以“學之充,文之豪放”而“翩然起眾人中”。在1913年4月1日出版的《言治》月刊創(chuàng)刊號上,他發(fā)表了自己的通論《大哀篇》、詩歌《歲晚寄友》等。在發(fā)表這些作品時,他啟用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個筆名“李釗”。
李大釗使用“李大釗”一名公開發(fā)表文章是在1913年9月。他在《言治》月刊第四期發(fā)表通論《論官僚主義》、雜論《政客之趣味》與詩歌《登樓雜感》之時改名為“李大釗”。李大釗在筆名“李釗”的中間加了個“大”字,這樣使原本比較平淡的“李釗”之名一下子變得異常大氣,并頗有氣勢了。
李大釗使用自己的表字“守常”署名發(fā)表文章,是在1914年8月。之后在留學日本時期使用了“冥冥”。“冥冥”應當出自他“更名龜年”時所擬的字或號“嚴明”的“明”字諧音。李大釗再一次使用筆名見諸報章,用的是“L.S.C生”這一中西合璧的筆名。這個筆名是李大釗在張勛事變爆發(fā)后,由北京避走上海3個多月,于1917年10月10日“淹滯滬濱,散步江頭,百感交集”,寫給《太平洋》雜志記者的短札《此日》時使用的。此外,李大釗在發(fā)表一些文章時,還用過“T.C生”和“T.C”,作為自己略帶隱意的筆名。
李大釗的其他筆名主要有“劍影”“明明”“孤松”“獵夫”和“獵父”等。“孤松”是他使用次數(shù)最多的筆名。五四時期,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歌謠:“北大紅樓兩巨人,紛傳北李與南陳。孤松獨秀如椽筆,日月雙懸照古今。”其中就是以李大釗的“孤松”這一筆名代指李大釗的。
【本版由辛達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