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民俗作為人類社會中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它是一定時期內(nèi)社會生活的縮影,是一種傳承中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勤勞善良的中華兒女不僅在中國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zhì)文明,而且創(chuàng)造了極其燦爛的民俗文化。走進這些散發(fā)著濃郁芬芳的民俗文化,你一定會深深陶醉于其中,并且流連忘返……
【選文一】
想聽唱鳳凰
□夏俊山
少年時期,我常常跟著大人去青墩趕集。那時,沒有人會想到,這里有新石器時期的原始文化遺存,更沒有人料到這里是“江海文明之源”,人們熟悉的,是在青墩流傳了一代又一代的“唱鳳凰”。
鳳凰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唱鳳凰”則是借助這一祥瑞進行的說唱表演,一般在春節(jié)期間進行,通常由五人組成一個班子,他們一人舉鳳凰,一人執(zhí)大鑼(領(lǐng)唱),一人執(zhí)鼓,一人執(zhí)小鑼,一人執(zhí)鈸,另外一人捧托盤收錢。鳳凰以竹篾為骨架,外面用彩綢(或彩紙)制成,裝在竹竿頂端。他們挨門逐戶地走,停下來時,首先向主人拜年:“恭喜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滾進不滾出,多得用籮抬。”接著便響起了鑼聲:“堂,咚咚堂,咚咚堂……”舉鳳凰的開始搖動竹竿,鳳凰搖頭擺尾;領(lǐng)唱的放開了嗓子:“鑼鼓一打響當(dāng)當(dāng),一家老少喜洋洋,今年過年好熱鬧,大家來把鳳凰唱。”在一旁簇擁著唱和的跟著唱起來,“云淡風(fēng)輕近午天,小小鳳凰到門前,一向主家送鳳凰,二向主家來拜年!”接著,又是一陣鑼鼓,然后又唱:“鑼鼓一打響堂堂,主家華堂真漂亮。向陽門第春常在,日后定出狀元郎。”“鑼鼓一打響堂堂,主家天井四角方。兩邊長出青竹子,中間放的荷花缸。荷花開花結(jié)蓮子,蓮子上頭落鳳凰。鳳凰不落無寶地,貴人出在你府上……”
“唱鳳凰”的詞既有現(xiàn)成的,也有根據(jù)見到的人和物即興編的,編好后,“堂堂堂”敲響“殺板”鑼,繼續(xù)唱:“鑼鼓一打響堂堂,主家廳堂真漂亮。一張書桌西邊放,兩張椅子在一旁。桌子不把別人用,留給公子讀文章。”“鑼鼓一打真熱鬧,日子更比去年好。糧食多得沒處積,咸魚咸肉掛得高。”唱結(jié)束,捧托盤的上前道聲“恭喜恭喜”,等主人給了紅紙包(錢),這才敲鑼打鼓到第二家。
水鄉(xiāng)風(fēng)俗,只要是沒有關(guān)門的人家,“唱鳳凰”的經(jīng)過都得唱,一家一戶挨次唱下去。有些富裕的人家,見“唱鳳凰”的來了,常先放一串小鞭炮迎接。這樣,“唱鳳凰”的就要賣力多唱幾段,以渲染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唱鳳凰”與相聲一樣,最初也許含有“文明乞討”的成分,是窮苦人為謀生而創(chuàng)造的,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的改善,當(dāng)相聲已成為單純的藝術(shù)表演時,“唱鳳凰”也漸漸淡出了民間,成了一些節(jié)日的民俗表演。如今,歲月已漂白了我的鬢發(fā),但并沒有淡化我的記憶,我是多么想再聽一聽老家的“唱鳳凰”啊!
(選自《南通日報》2007年8月9日,有刪節(jié))
閱讀感悟
作者運用平實的敘述手法,層次分明地描寫了“唱鳳凰”這一很有地方特色的風(fēng)俗。文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像電影里的慢鏡頭,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巧妙地展現(xiàn)了民俗“唱鳳凰”。本文行文質(zhì)樸,但形、聲、神、韻無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我們仿佛置身于獨具地域風(fēng)情的蘇中水鄉(xiāng),在觀賞民俗表演。其為文,小巧秀麗;其為意,醇香醉人,給人以地方文化的獨特享受。
【選文二】
過 年
□豐子愷
到了十二月十五,過年的空氣開始濃重起來了……
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來。這菩薩據(jù)說是天神派下來監(jiān)視人家的,每家一個。廿三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來吃。吃過之后,黃昏時分,父親穿了大禮服來灶前膜拜,跟著,我們大家跪拜。拜過之后,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山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里。這灶轎是白天從市上買來的,用紅綠紙張糊成,兩旁貼著一副對聯(lián),上寫“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們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轎兩旁,再拿一串紙做的金元寶掛在轎上,又拿一點糖塌餅來,粘在灶君菩薩的嘴上。這樣一來,他上去見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說話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惡事全盤說出。于是父親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轎,捧到大門外去燒化。燒化時必須搶出一只紙元寶,拿進來藏在櫥里,預(yù)祝明年有真金元寶進門之意。
廿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后,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shè)“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錫制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nèi)。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dāng)朝”“平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里頭。我那時只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對美術(shù)有緣。
年底這一天,是準(zhǔn)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擺出風(fēng)燈,插上歲燭。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yù)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我得的記得是四角,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
年初一上午忙著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擠滿了穿新衣服的農(nóng)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燒賣,上酒館,買花紙(即年畫),看戲法,到處擁擠,而最熱鬧的是賭攤。原來從初一到初四,這四天是不禁賭的。擲骰子,推牌九,還有打?qū)殻欢岩欢训娜耍瑐€個興致勃勃,連警察也參加在內(nèi),有的通夜不收。
(選自《當(dāng)代青年·我贏》2010年第2期,有刪節(jié))
閱讀感悟
文中沒有過多的市井元素,文中談及的傳統(tǒng)過年民俗,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作者以充滿溫情的筆調(diào),回憶了自己兒時家鄉(xiāng)過年的盛況。值得一提的是,豐子愷經(jīng)常在文中運用一些方言中頗具形象感的詞匯、短語及民間諺語、俗語。就實際閱讀效果來看,在散文中使用這樣純粹的方言不但沒有影響作者的表述,反而使文章多了幾分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