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制度養老”替代“養兒防老”
養老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它需要整個社會、家庭乃至個人的共同參與。
筆者認為,應界定政府、家庭和市場在養老問題上的邊界,努力構建與各層次需求相匹配的養老供給。首先,政府要出政策,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社會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要參與進來,也包括境外愿意投身養老事業的民間機構。
其次,要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此外,政府需盡快出臺養老產業的準入標準,多鼓勵中低端的養老產業開發。
香港從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就要推出“逆按揭”政策,60歲以上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或者是有關金融部門,然后每個月去收取他房子的租金。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你就把這個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每個月給你一部分錢,直至終生,解決退休金不足的問題。
經濟轉型期不妨推行“養房防老”
實際上這種方案在英美國家甚至新加坡已經實行了很多年了,但在香港推行卻比較緩慢,這和中國老年人希望留一點財產給自己子女的觀念有關。但是目前,香港老年人的觀念也在轉變。筆者認為這個方案也可以在上海推行。因為在上海進入到老齡社會之后,“養兒防老”要做到是很難的,在經濟轉型期不妨推行“養房防老”。
老齡化呼喚新的老年法
現行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頒布于1996年,該老年法已較難適應正在加速的中國老齡化進程。
“空巢”老人是現行老年法制定時不可能預料到的現象,因此也就不可能從其中找到保護他們權益的可行性措施。社會的發展已經使物質贍養不再成為最大問題,但是精神的孤獨卻不折不扣地啃嚙著“空巢”老人的心靈。老年法的修改肯定不能回避精神贍養的問題,不僅“常回家看看”需要入法,而且需要解決可訴性和操作性等難題。
在15年前家庭養老確實是社會的主流。但是,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家庭養老再也難以支撐老齡化之重,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體系格局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確認。與此同時,在社會化養老的過程中,政府、社會、子女、老人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需要被厘清和明晰。
老年法頒行15年來,政府、社會和個人在尊老愛老方面探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它們需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固定下來,比如,多個省市區已經開始為8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津貼”,類似的優待老人、完全可行的福利制度,應當成為新法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