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清鎮鴨池河畔化龍古鎮上,流傳著辛亥革命老人馬登瀛的許多傳說,云其當過“都督”,曾“衣錦還鄉”,帶來“軍樂隊”從上街吹打到下街;他在重慶當軍官時,在街頭見一年輕美貌女子“擺棋局”,局盤書有“讓君一車馬,奴走一著先;奴輸隨君去,君輸兩元錢”字條,他好奇地先拿出兩塊大洋,與女子下棋,結果取勝,該女子拒絕收錢,硬要嫁給他為妻。后來戰事兵敗,他與叫花子易服而逃回老家,富裕家庭隨之敗落。馬登瀛最后舉家遷居鴨池河對面的黔西縣大關鎮,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化龍街上的老人過河趕場,在大關街上遇見過他,走路還四平八穩,仍有軍人氣度。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筆者在化龍馬氏族人的聯系下,于2011年2月22日驅車前往黔西大關。找到了馬登瀛的兩個嫡孫馬明用、馬明信,并祭拜老人墓地。看到了老人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及身佩軍刀的“戎裝”照片,在一大本《自傳》手稿里面,講到蔡鍔、熊克武等許多人物……
有才的馬伙夫
馬登瀛(1886~1960年),字繁素,晚年自署蕃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馬登瀛降生于化龍鎮桐子樹馬氏祖宅,幼年被家長送入鎮中私塾啟蒙讀書。光緒三十年(1904年)10月,在父母的包辦下娶黔西縣五里壩汪順之三女為妻。兩年后生女翠英夭亡,其妻汪氏服毒自殺,父母逼其再娶妻室留守祖業。馬登瀛不愿抱殘守缺屈居鄉里,于兩年后離家到貴陽投軍入伍。
在新軍中,馬登瀛因讀過私塾,有秀才之譽,次年就擔任了司務長。據其孫介紹:“祖父(馬登瀛)為逃婚而投軍,在新軍中當做飯伙夫。有一次過年,祖父書寫了一副對聯貼于食堂門前,被一位有文化的長官看見,詢問這副對聯是誰撰寫的,大家都說是馬伙夫所書寫。于是新軍長官見他年輕有才,就把他提為了司書,并送入隨營講武堂學習軍事測繪”。光緒三十三年10月,陸軍部檢查官崔道祥奉命入營閱考,司書馬登瀛的閱考成績名列講武堂最優等第一名,賞給五品軍功,提升為貴州新軍第一標排長。宣統元年由云貴總督錫良調入云南從事軍事測量,擔任測繪委員。兩年后奉調回黔,擔任貴州新軍第一標一營左隊隊官。
馬登瀛在貴州新軍中,通過與接受現代軍事教育的官兵交往,并同貴陽飽學之士的接觸,認識到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非變革無以救國圖強之理。與新軍炮隊正目楊樹青相熟識,經楊樹青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在貴州之組織——貴州自治學社,得閱《民報》等進步報刊,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贊同革命黨人的政治主張,曾參與發動和運動新軍目兵起義。
響應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成功之消息傳人貴陽,貴州自治學社與憲政預備會合流,策動陸軍小學師生和新軍官兵組織革命武裝響應起義。新軍標目楊樹青冒死發難,槍擊反動標統袁義保,打響了貴州辛亥革命新軍起義第一槍。
1911年9月14日貴州新軍起義進入貴陽城,馬登瀛充任臨時大隊長,率部駐守官錢局,迫使貴州巡撫宣布“貴州獨立”,交出軍政大權。革命政權——大漢貴州軍政府成立后,馬登瀛擔任都督府軍務部上校副官長,為建立新政權、維護新秩序出謀劃策,并認真履行其職責,贏得上司的器重和兵目的擁戴。軍政府將貴州新軍擴編至四標,馬登瀛擢任為第二標第三營管帶(營長)。
12月4日,為保衛武昌首義成果,貴州軍政府決定組織北伐軍,次年,馬登瀛率部隨第二標標統蕭洪斌離黔援鄂,行至湖南辰州、常德,南北和議成功,奉令率部暫駐辰州待命。后來,貴州都督到南京會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與陸軍總長黃興商定,將駐湘西辰州、常德等地的北伐黔軍改編為陸軍步兵第四十二旅,馬登瀛擢升為八十三團團附(副團長)。
黔軍出師北伐后,貴州憲政預備會領袖任可澄、黔軍第四標標統劉顯世等人勾引滇軍唐繼堯率部“假道北伐”入黔,捕殺自治學社骨干、貴州代都督趙德全及第一批北伐援川回黔官兵,顛覆了貴州軍政府。
1912年10月25日,黔軍八十三團、八十四團在湘西辰州誓師回黔,推舉席正銘為“蕩寇總司令”,馬登瀛為總司令部參謀長,率部在黔東松桃、銅仁與唐繼堯部滇軍激戰,黔軍彈盡糧絕失利而退入四川秀山、酉陽,官兵大部失散。第二年夏秋,孫中山先生發動“二次革命”,馬登瀛率殘部改投川軍熊克武。民國初年護國護法運動期間,貴州實為川、滇、黔軍閥反復爭奪的地盤,連年混戰,馬登瀛在一次戰斗中被炮彈炸傷眼睛,幾近失明,而退出軍界,返回貴陽。
歸隱林下的塾師
據其孫馬明用介紹:馬登瀛原在貴陽購置有公館,傷殘后回貴陽醫治居住過一段時間,曾有一個老警衛隨身看護,背進扶出。隨著貴州政局的變幻,馬登瀛如同曇花一現,也沒有人再記得他辛亥首義之功而受到垂青,亦沒有夙敵記仇而受到株連。
馬登瀛眼傷治愈后落下殘疾,右眼視力無法恢復。因其具有深厚的軍事素養,應原軍中部屬舊友之聘,曾在四川、云南等地川滇軍隊中做教官;又因看不慣軍中腐敗殘忍,不愿混跡軍閥爭戰之中而歸隱林下。
大約在1926年他40歲左右時,回黔賣掉貴陽公館,舉家遷居于鄉下化龍,曾在化龍附近偏坡團館授童,過著隱逸般的塾師生活。
解放初馬登瀛被劃為“城鎮貧民”,1960年10月12日在大關鎮周氏宅內病逝,終年74歲。馬登瀛去世時,正值“60年代大饑荒”時期,幸得生前眾學生的幫助,其子才將老人抬到大關梨樹丫口草草埋葬。1982年,其子孫集資重修墳塋。
辛亥革命已過百年,而這位歸隱林下、甘守清貧的辛亥老人值得后人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