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的《幼時記趣》中,作者善于運用兒童的眼光觀察自然,馳騁想象,把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蝦蟆等平常小事寫得饒有風趣。
文中“我”的觀察有哪些特點呢?
一、從體積看。開篇說“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運用成語典故來說明“明察”之物的細小。
二、從時間看。觀蚊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持續不停地觀蚊,發現“或千或百,果然鶴也”,連脖頸僵直都感覺不到,可見,“我”觀察時間之長,興致之濃!
三、從內容看。“藐小之物”本已看不清楚,它上面的花紋、斑點、印痕等則更難以辨認,但“我”卻能觀察到;“我”不僅細察靜態之紋理,更敘述了各種逼真傳神的動態。例如:“沖煙而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到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景;寫癩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時似乎感到不合事理,細讀一番就可知道這正是作者側重“神”似的妙筆。
四、從態度看。“必細察其紋理”中的“必”字讓讀者感知“我”的主觀努力——專心致志、堅持不懈。正是“我”“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
觀察是想象和聯想的基礎。觀察細致為想象的豐富性創造了條件。文章有時用夸張法,例如:說夏蚊叫聲“成雷”,這是從音量上作擴大夸張;形容它如“群鶴舞于空中”,則是從形體和動態上作擴大夸張,童心奇妙,富有情趣。有時用虛擬法,例如:作者模擬自然山水之美——“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小中見大,微中出奇。有時用“大詞小用”法,例如:“我”正以濃厚的興趣欣賞形體甚小的“二蟲斗草間”,受驚于“忽”來的蝦蟆的動作,瞬間產生“龐然大物”的錯覺,這樣的“大詞小用”自然而真實。緊接著用“拔山倒樹”狀寫蝦蟆的動作,也是視小為大、大詞小用的精彩筆法,既與上文的“丘”照應,又引發讀者的聯想。
文中的想象絕不是機械地描繪,而是心與物、情與景的交融,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心之所向”。文中的“群鶴舞空圖”“白鶴青云圖”等畫面,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富于幻想,喜歡探索大自然奧秘。可見,觀察是振起想象翅膀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