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鐘,晨鐘暮鼓,敲碎世俗名利,為我引路。
文學是燈,燈光閃爍,照亮世間黑暗,為我指路。
文學是船,舟行千里,踏過千山萬水,載我前行。
文學也許是岳飛的精忠報國吧!岳飛背刺“精忠報國”四字,胸懷“還我河山”之夢。他率領紀律嚴明的岳家軍,戰郾城,敗兀術,頌《滿江紅》。何等豪邁,何等激越,中原匡復,指日可待。后雖遭“莫須有”之罪名,成千古之遺恨,可“還我河山”之精神仍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文學也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吧!南宋末年,忽必烈舉兵南下,南宋朝廷搖搖欲墜。文天祥懷著一顆赤膽紅心,至死不忘報國。文天祥臨危受命,哪怕以卵擊石,仍屢敗屢戰,從江南到江北,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文天祥處處招募抗元義士,想以微薄之力,復我中原之失土。后雖身敗被俘,面對高官利祿,仍憤書明志:“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愛國之精神光耀千秋。
文學也許是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吧!明朝中期,倭患猖獗,東南沿海居民苦不堪言。年輕的戚繼光毅然領命,“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組建戚家軍,開赴臺州,九戰九捷;轉戰福建與廣東,聯合俞大猷,徹底平息了倭患。戚繼光的抗倭業績,永載史冊。
曾記否,波濤洶涌的大海中,文學就是一朵浪花。不曾忘,文學就是沙灘上的貝殼,有人將它拾起,有人卻將它放下。驀然回首,文學就是屈原的《離騷》和魯迅的《吶喊》。跨進文學門,我們在藝海拾貝的同時,更會深深地領悟到作為華夏子孫所應具有的拳拳愛國之心和肩上所應挑起的責任。
推薦理由
文章開頭三段比喻、排比修辭手法的綜合使用為文章增色不少。本文是一篇聲情并茂的佳作,作者從三個不同的側面展開,選材典型,中心明確。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自然,不失為一篇美文。
【指導并置評:施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