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的內容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句式作為載體。加強多種句式的積累,是提高語言表達水平的重要途徑。散文家朱自清的《春》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范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倒裝句。例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句中的“嫩嫩的”寫質地,“綠綠的”寫顏色,作者把本來形容“小草”的兩個定語后置,使之獨立出來作謂語,這就強調了春草“新”和富有生命力的特征,也使音節勻稱,造成節奏上的平衡,朗讀時富于樂感;又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句中的“花枝招展”本是“小姑娘”的定語,作者將它后置,充當一個句子,以凸顯春天的嬌美之態,也使這一句在結尾中與前后比喻的語句形式大體一致。
二、回環句。例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句中“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構成回環,本來這一回環句的意思用“互不相讓”四個字即可,可是這樣表述顯得平淡,缺乏力度。作者選用這種回環往復的句式,賦予春花競爭的個性,渲染“爭”“鬧”的氣氛,便于朗讀者讀出悠長的韻味。
三、排比句。朱自清善于把比喻進行提煉,組合成排比句,實現形象美、氣勢美、形式美的和諧統一。例如:“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用“火”“霞”“雪”設喻,使讀者調動想象力,形象地感知火焰的熾熱氣勢、霞的輕柔艷麗、雪的高潔純凈,使讀者眼前呈現出一幅百花競艷的絢麗圖畫,而“二一一”句式的連用,又使這一排比句節奏明快,瑯瑯上口;又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句中的排比句用“牛毛”“花針”“細絲”作喻體,分別形容春雨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句式相同,描摹細致,給人流暢感和節奏感;文章的結尾由“春天像”領起的三個比喻句構成的排比句,突出了春天嶄新的容貌、多彩的風姿和青春的活力,形象地凸顯春天的進程。作者追求美好未來的強烈感情通過排比句得到充分的釋放。
四、反復句。文章起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盼望著”表示人們對春天盼望的持續,傳達出人們急切的心情,輕快的節奏與歡欣的心情統一于反復句中。
五、短句。文章在描繪春草圖時大量運用短句。例如:“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讀著這些二三字、四五字的短句,讀者仿佛進入了兒童們在草地上嬉耍作樂的情境中,從變化的節奏中感受到人們活力四射的激情。如果換成長句,這種歡快跳躍的情景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表達。
六、整句。作者很講究句子的整齊,有時會把散句提煉整合成簡短的對偶句,例如把“在鄉下的小路上和石橋邊”整合成“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三字一頓,后兩個短語構成對偶;相似的例子還有“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披著蓑戴著笠”“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等等,這些整句,形式整齊,音節和諧,頓挫分明,表現出詩歌的音樂美。
七、錯綜句。有時表現為同一意義的詞語的有意識地變異運用,例如:“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句中的“發亮”“逼你的眼”都是形容充滿旺盛生命力的光澤,作者用不同的詞語表達,音節不等,節奏有變,避免了呆板;有時表現為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使用,又如:“①野花遍地是:②雜樣兒,③有名字的,④沒名字的,⑤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⑥還眨呀眨的。”這段話中①②⑥為散句,③與④是整句,⑤為散句中有整句,整散結合,具有錯落有致的形式美。
“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陸游的這一讀詩感悟在《春》中又一次得到證明。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用句之“妙”不僅在技巧,更在所用之句成為所要表達的內容的最為合適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