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從極平常的生活取材,將人物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描摹得生動傳神。
在《竹影》一文中,作者用真誠的筆觸,寫出了孩子們最真實的形象。月光下的竹影牽動了孩子們無邪的心,三個孩子在月夜里相聚,他們的興趣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聽到這樣的問題后大概只是一笑而過,而孩子們卻會追根問底。“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在細處做文章也是作者豐子愷和許多文學大師常用的寫作技巧。
二、行文簡潔又傳達弦外之音,情理并重。
作者并沒有一味地寫孩子們好玩好動的本性。當孩子們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們本能地描畫起來。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藝術修養的“爸爸”看到了,他用平實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中國傳統藝術——中國畫的基本特征。作者將深邃的道理融入輕松愉快的游戲中,真可謂看似偶得,實則獨具匠心啊!
作者借在月下看竹影、繪竹影、談竹影,告訴人們: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是需要后天精心教育引導的。他提出對孩子的教育,要以平等精神面對,要認真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才會被孩子認可,對孩子的教育才會有作用。
三、生動形象,比喻恰當。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里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此段描寫得最為生動,作者細膩感觸,生動描摹,運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把人物及情景描寫得活靈活現,生動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