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入】
雍容華美的京劇、典雅精致的昆曲、輕柔婉轉的越劇,唱腔的音韻美、臉譜的繪畫美、服裝的造型美,共同構成了中國戲曲的無窮魅力。
寫這類文章,同學們往往會走進以下誤區:一是立意不明確,誤以為寫這類作文僅僅是復述故事或者將其等同于觀后感。沒有把對戲曲的“愛”作為貫串文章始終的一條主線,字里行間沒有深情流露。二是選材時內容過于空泛,容易走入為抒情而抒情的誤區。很多同學只是把優美的語言堆砌、組合在一起,讓人感覺到文章有肉無骨。
【名作借鑒】
聽戲
□梁實秋
我從小就喜歡聽戲,常看見有人坐在戲園子的邊廂下面,靠著柱子,閉著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搖晃著腦袋,手輕輕地敲著板眼,聚精會神地欣賞那臺上的歌唱,遇到一聲韻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著了癢處一般,從丹田里吼出一聲“好”。
對戲園的環境并無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樣的環境,在當時當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戲園本稱茶園,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臺上的戲原是附帶著的娛樂節目。亂哄哄地高談闊論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喚友消遣娛樂之所在。
孩子們到了戲園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論,冰糖葫蘆、酸梅湯、油糕、奶酪……應有盡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閑著,條桌上擺著干鮮水果蒸食點心之類。賣吃食的小販大聲吆喝,穿梭似的擠來擠去,又受歡迎又討厭。打熱手巾的茶房從一個角落把一卷手巾擲到另一角落,我還沒有看見過失手打了人家的頭。特別愛好戲的一位朋友曾經表示,這是戲外之戲,那灑了花露水的手巾盡管是傳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還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樣的環境里聽戲,豈不太苦?苦自管苦,卻也樂在其中。放肆是我們中國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戲園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動,吃,喝,談話,吼叫,吸煙,吐痰,小兒啼哭,打噴嚏,打哈欠,揩臉,打赤膊,小規模的拌嘴吵架爭座位,一概沒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這樣完全的放肆的機會?看外國戲院觀眾之穿起大禮服肅靜無嘩,那簡直是活受罪!
我小時候進戲園,深感那是另一個世界,對于戲當然聽不懂,只能欣賞丑戲武戲,打出手,遞家伙,尤覺有趣。記得我最喜歡的是九陣風的戲如百草山泗州城之類,于是我也買了刀槍之類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兩招居然也練得不錯。從三四張桌子上硬往下摔殼子的把戲,倒是沒敢嘗試。有一次模擬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頭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時不慎把一只大毛窩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嘩啦一聲,除了招致家里應有的責罰之外,驚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戲癮戲迷……
(選自《梁實秋集》)
借鑒指要:文章標題為“聽”戲而非“看”戲,這一字之差足以說明戲的獨特風韻了。作者以閑適的筆調敘事抒情,對聽戲環境的敘寫,情趣盎然,從一個側面突出了聽戲時的樂趣。行文走筆收放自如,雅潔簡練,在參差中見齊整,不拘格律,但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優雅。
【寫作點撥】
本次作文除了要達到一般作文的基本要求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立意要明確。戲曲類話題的作文,立意是非常明確的,即要表達出我們對戲曲由衷的熱愛之情,如下文通過對家鄉花鼓戲各方面的描寫來表達對戲曲的熱愛。
二、選材要具體。所選材料一定要有具體的內容,使文章生動豐滿。例如:寫戲曲的歷史悠久可以與中國悠久的文化結合起來;寫戲曲的今天可以寫其現狀;寫將來可以憧憬戲曲的美好前景。如下文所述,花鼓戲不但見證著家鄉的春夏秋冬,還豐富了家鄉人的生活,讓作者情有獨鐘,花鼓戲的魅力具體可感。
三、語言要得體。語言運用上,要與熱愛戲曲的主題相適應,對感情基調的把握可隨內容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例如:展現戲曲的種類,可以把語言寫得輕快而活潑,以表達發揚傳統文化的自豪之情;表現戲曲的現狀,可以把語言寫得深切而沉重,體現出對戲曲現狀的憂思;展望戲曲的明天,可以把語言寫得輕松而優美,抒發對戲曲美好未來的憧憬。如下文語言樸實,自然流暢而又不乏優美生動,用詞恰當,稱得上一篇佳作。
【學生范文】
我愛故鄉的花鼓戲
□鄧文慧
每當聽到那一陣陣喧天的鑼鼓聲,我就猜想,準是哪里又在上演一場精彩的花鼓戲了。
一把二胡、一只嗩吶、幾面銅鑼,簡單的道具,組成了一個熱鬧的鄉村花鼓戲舞臺。
花鼓戲是我們湖南的地方劇種。人美、舞美、曲美,它極具表現力,我想,這大概是花鼓戲擁有成千上萬戲迷的根本原因吧。我們村里的花鼓戲迷特別多,村里每年都要唱戲。時間主要集中在農歷新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鄉親們在辛勤勞作了一年之后,悠閑地看幾場花鼓戲,確實是一種享受!
我喜歡花鼓戲,大半是因為受了一生癡迷于花鼓戲的爺爺的熏陶。爺爺是演了幾十年花鼓戲的老演員,我從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爺爺,他不但能唱出男女不同的聲音,還唱得很有感情。有時,唱著唱著,他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現在,爺爺雖已年邁,但唱得還蠻有滋味。平時走路,他還不自覺地顯露出演戲時的姿勢,惹得一群小孩在后面跟著模仿。因為經常聽爺爺講戲,并常跟他去看戲,所以,我對花鼓戲更加情有獨鐘。一場同樣的戲看了許多遍還是饒有興味。雖然看不懂演的是什么,但那熱鬧的場景、鮮艷的戲服、漂亮的化妝卻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轉眼間,我已是一名中學生了,去看戲不再只是為了看場景和服裝,主要是聽戲。你看,帷幕一拉開,只見一個個姑娘蓮步輕移,環佩丁當。這時,我會目不轉睛地看個夠。常演的花鼓戲有《劉海砍樵》《打銅鑼》《補鍋》《七仙女送子下凡》等。在我的印象中,劇里的人物個個清秀美麗,溫婉可人。
記得一位戲劇家曾說過,民間藝術是在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我感覺花鼓戲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是它與我們農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差不多每一出花鼓戲都是根據人們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編寫成的,因而具有樸素、真實的特點。人們歌唱它,演奏它,總是有感而發,所表現的感情是真摯的。我想,這便是花鼓戲的魅力所在。
現在,我離開故鄉到了城里上學,可故鄉的花鼓戲總在我眼前回放:在播種的初春,略帶寒意的水田里,映著它的倩影;在如火的夏季,石榴樹下縈繞著它嘹亮濃厚的聲音;在金色的秋天,稻花香里飄著它的裊裊余音;在飄雪的冬日,暖陽里氤氳著它的纏綿多情。
但愿心愛的花鼓戲久唱不衰,永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點評:這篇文章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戲曲那份濃濃的愛。樸實的敘述,真摯的抒情,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對故鄉花鼓戲的熱愛之情,讓作者的獨特感受得以自然展現。豐富的詞匯,靈活的句式也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結尾充滿詩意,深化了主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