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鑒賞品讀】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情韻、最有蘊藉的一篇。全詩只有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僅僅四句,寫景寓情,展示時代滄桑、人生巨變,隱抒哀婉之情、酸苦之嘆。
這首詩歌創作于使大唐繁榮從此一去不返的大浩劫——安史之亂時期。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兩句信手拈來,何其輕松平淡,無非是寫昔日著名歌唱家李龜年是何等顯赫,杜甫也因才華顯著而常出入王府,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監崔滌的款待,得以在岐王宅里欣賞李龜年的歌唱。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與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接下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兩句,其表面意思無非是寫兩人再次重逢,細細品之會發現字里行間卻透著詩人的無奈、辛酸和感慨。這是在什么情景下相逢的呢?江南風景依然秀麗,當是文人雅士們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不料正值安史之亂,生靈涂炭,大唐國運衰敗,杜、李二人飽含辛酸地漂泊輾轉。“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兩位都曾是春風得意的大唐名流,在秀美的景色里,在物是人非的潭州,作為飽經憂患、顛沛流離的難民,窮途末路,不期而遇,卻只能黯然握手,相顧無言,也許兩人都聲淚俱下了。全詩所描寫的美好回憶和沉痛現實在時間、空間、情感上形成了巨大反差,一跌萬丈,著力千鈞,滄桑巨變,感人肺腑,可謂“于無聲處聽驚雷”。
這首詩善用對比手法。往與今,樂與哀,輕與重,盛與衰,淡與濃,美與悲,喜與憂,相輔相成。表面看來,此詩是寫“他鄉遇故知”,好似洋溢著一種“喜”情,字里行間卻蘊藏著深沉的“憂”——一種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之情。短短四句,時間跨度有四十多年,詩句何等言簡意賅。后兩句以樂景寫哀情,令人感慨萬千。“落花時節”作為全詩的“詩眼”,既明敘相逢的季節,又暗喻唐帝國由盛入衰的局面,又恰逢兩位故交人生歲月的“落花時節”,即興設喻,一語雙關,自然天成,耐人尋味,令讀者聯想起時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顛沛流離。詩中的“正是”和“又”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撫今追昔,波瀾陡生,更在字里行間蘊藏著無限哀嘆,讀來“神味無窮”。平淡穩靜、不事張揚的語言里卻包容著如此厚重深刻的意蘊,這種舉重若輕的高度的藝術概括力,生成了詩歌巨大的張力和魅力,令人嘆為觀止。難怪蘅塘退士嘆曰:“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達標練習】
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追憶杜甫與李龜年在唐朝繁盛時期的交往,是對二人昔日友誼的回顧。
B.三、四句寫故友重逢的情景,但杜、李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難消心中的悲愴。
C.“落花時節”恰當地比喻了杜、李二人潦倒的處境,也蘊涵著對唐朝衰落的感慨。
D.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與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悅心情和無限感慨。
2.這首詩的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孟憲法/供稿】
本版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