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中后,許多同學語文學習的興趣降低了,語文成績的提高也往往會“減速”,這的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些同學說:“我在小學時的語文成績挺高,怎么到了中學成績就降下來了?”家長們也說:“我的孩子在小學時語文‘冒尖’,怎么進入初中成績就一般了呢?”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原因又在哪里呢?
經過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首先,某些學生從小學延續下來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當,這是造成初中語文成績滑坡的重要因素。小學生的直觀性強,而抽象能力弱;知識的死記硬背能力強,而運用能力和遷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學靠突擊和死記硬背取得好成績的學生,缺乏獨立鉆研的學習習慣,到中學自然會不適應。其次,從小學升入初中,大部分學生的感受是:初中階段自主時間少,學習課程多。再加上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就會產生壓力,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另外,初一學生入學時的語文基礎不同,對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適應能力也不同,所以升入初中后,語文成績也會不一樣。
因此,有效率地學習是獲得知識、轉變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筆者認為要做到會看、會聽、會記、會問這四點:1.會看。科學實驗表明:從記憶的保持程度上來說,看的記憶為最好,上課時看老師講課,看黑板上的板書、掛圖、投影等,看課文內容。課堂上老師既是演員又是導演,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中的重點內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容,邊看邊思邊記,眼、腦、手并用,學習效果會很好。2.會聽。上課時要認真聽講,聽出重點、難點、疑點。只要認真用心聽,聽出這幾個關鍵,不僅可以增強理解力,還可以提高記憶力。3.會記。會看和會聽還不夠,還要認真記筆記。記筆記時,以看、聽為主,記筆記為輔。要記重點,老師的板書、開場白是重點,老師講的結論也是重點,這些都是“畫龍點睛”之筆。4.會問。課上答問,一種是自問自答,另一種是老師提問,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立回答。這是一個模仿學習的方式,或成功,或失敗,總有收獲。積極答問能鍛煉自己的反應能力與表達能力,當然問還包括向老師提問,請老師答疑。同學們要及時解決自己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每個學生都要用心學語文、愛語文、懂語文!真正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