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也是走向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陜西省作為我國中西部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低,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差,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外聯市場,內聯農戶,對加快陜西農業產業化經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陜西省的龍頭企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與全國以度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如存在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品牌效應差、產業鏈短、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等缺陷,為此應集中力量,培育和壯大一批高質量的龍頭企業,轉變管理理念,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推進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2-0022-04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千家萬戶的農產品商品基地為基礎,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組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的產業鏈和利益共同體,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的“一條龍”的發展格局。陜西作為我國中西部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長期以來堅持以種植糧食為主,傳統農業的思維一直影響著廣大農民的生產實踐,致使農業發展方向與資源稟賦錯位,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農業產業化就成為陜西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踏上現代化農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陜西省以果業和畜牧業為突破口,以龍頭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逐漸形成了十大特色產業以及四大大優勢產業帶,但與全國農業發展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過程中,龍頭企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決定了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的整體運作水平。
一、陜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產業鏈條,在這個鏈條中,各個參與主體必須形成一定程度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而龍頭企業則是整個鏈條中的中心環節,它上接農產品生產基地,下接銷售市場,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著聯結和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丁、強化服務等重要功能。
目前,陜西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地的自然資源以及區位優勢,逐步培養出一批龍頭企業,如全省依托果業這一資源優勢,形成了以“華圣”、“海升”、“秦美”、“恒興”、“富安”等為代表的果品加工型企業群;依托糧油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國維”淀粉、“華祥”食品、“石羊”集團、“八魚”油脂等為代表的糧油加工型企業群;依托畜牧業資源優勢,形成了以西安“銀橋”、寶雞“惠民”、西安“東方”、“和氏”為代表的奶制品加工型企業群以及以“秦川”牛業、“戊寅”綠色食品等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型企業群等。


據陜西省農業廳產業化處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09年底,陜西省擁有的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總數達到了252家,與2008年106家相比,增長了138%,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28家。陜西省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也在注重品質的提升,一大批龍頭企業有了自己的商標和品牌。如今,80%以上的省級龍頭企業通過了3種以上高標準的體系認證,通過有機食品認證55個,綠色食品認證188個,創建出中國名牌6個,中國馳名商標2個,陜西省名牌產品205個,國家免檢產品58個。這些龍頭企業成為連接農戶和市場的紐帶與橋梁,發揮了市場的指導作用,充分利用了資源,提高了農業的整體效益,極大推動了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的形成與發展。
二、陜西農業產業化發展中龍頭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帶動輻射能力不足
盡管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得到了卓有成效地發展,但具有一定實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不多,經營規模較小,導致企業競爭能力普遍較弱,對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增收的帶動輻射能力也不強,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化的要求。截止到2007年底,陜西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847家,年銷售過億元的87家,過10億元的僅有5家,與全國先進省份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由表1可知,陜西省龍頭企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促進農民增收上均落后于山東省,重點龍頭企業總數是山東省的64.62%,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是山東省的31.82%和63.69%,帶動農戶數占全省農戶的比例雖略高于山東,但戶均增加收入僅為山東省的72.64%。因此,陜西省龍頭企業還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發揮。
(二)龍頭企業科技含量低,品牌效應差
陜西省傳統農業生產仍然起著主導作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并不明顯,大多是龍頭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尚未擺脫“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思想觀念保守,缺乏相應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另外,這些民營的龍頭企業發展時間不長,尚處在資本積累時期,資金投入有限,因此,科技成果應用率低,產品缺乏科技含量,單純依靠價格競爭,缺乏長期的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陜西省在依靠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還沒有充分發揮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能力有限,市場占有率低。2009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陜西省只有彩虹集團、西安海星科技、陜西汽車集團三家企業入圍,與之相鄰的內蒙古雖然龍頭企業總數不及陜西,卻培育出幾家馳名中外的領軍產業,如紡織、服裝業的鄂爾多斯、鹿王,乳業的伊利、蒙牛,餐飲業的小肥羊等。然而陜西即使是個別傳統產品,曾經獲得的“金牌”也沒有轉化為市場的“名牌”,如國內聞名遐邇的陜西蘋果,被絕大多數果農直接賣給果商,既沒有分等級包裝,也缺乏統一的商標,因此盡管在口感、質量上與進口產品或國內其他產區的蘋果相差無幾,卻沒能進入高檔蘋果市場。因此,無論是實現產業經濟良性循環,還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陜西都缺乏一些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三)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精深加工相對滯后
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決定其附加值的大小,而陜西省目前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多數還屬于成長型中小企業,主要從事農產品的初級加工,產業鏈條短,成本交易高,市場風險大,精、深加工增值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農產品加工產值方面,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一般是農業產值的3倍左右,全國平均水平為1.1:1,而陜西省僅為0.1:,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在加工程度上,發達國家農產品深加工轉化率二次以上加52)高達80%以上,我國為40%,而陜西省僅為20%-30%左右,比全國和發達國家分別低15個和5j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陜西省龍頭企業在發展水平以及競爭力上遠遠落后于全國以及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勢必會影響該省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四)企業與農戶的關系松散,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
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既是聯結龍頭企業與農戶的紐帶,又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關鍵。然而,目前陜西省大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戶之問的利益聯結機制并不規范,“企強民弱”和農民誠信度低的現象并存。表2顯示的是2006年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聯結機制的分布情況,由此可見,陜西省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購銷關系中,大多都是松散型的市場買賣型和合同型,分別占到全省的59.75%和26.45%,而真正與龍頭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的利益聯結形式僅占全省的13.80%。因此,利益糾紛時有發生,具體表現在當農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價格上漲時,一些農戶就不愿意按照合同約定賣給企業,而是自己去市場銷售,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當某種產品銷售不暢,致使作為原料的農產品價格下跌時,某些企業也不愿意繼續履行合同約定,而是拒收或壓價收購農戶的產品,忽視農民的利益,把風險直接轉嫁給了農民,從而導致“倒奶”、“殺牛”、“退果林還田”、“果苗當柴燒”等現象的發生。農戶與企業間這種不健全的利益聯結機制,已經違背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成為陜西省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薄弱環節。
三、發展龍頭企業,推進陜西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建議
(一)集中力量,突出重點,進一步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
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關鍵。龍頭企業既是農業生產和加工中心,又是技術創新和服務中心,內聯千家萬戶農民,外聯國內外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龍頭企業規模、實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因此,要根據產業布局,在兇地制宜的基礎上,選擇一批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產品競爭力強、與農戶利益關系穩定密切、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對其實行傾斜政策,引入先進的現代管理理念,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使其盡快發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也要放手發展一批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中小型企業,對其重點扶持,提供財政金融支持,幫助其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的整合,促進其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方向發展。
(二)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知名品牌
科技含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勁動力和重要支撐。首先要采用現代的管理理念,提高企業的科學管理水平和經營管理效率,培育經營管理者的創新思維;其次,要做好對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工作。企業要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技術推廣部門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長期穩定的技術協作關系,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達到優勢互補,充分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
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的同時還要實施品牌戰略。對現有知名品牌進行保護、規范和提高,對極具地方特色的企業品牌進行挖掘、整理和重點扶持,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樹立產品形象,擴大影響,提高市場知名度,使其成為風靡全國的馳名商標。同時,要創造獨特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髓,它體現著一個企業的獨特魅力,在打造知名品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要結合自身情況,本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使其成為推動品牌發展的不竭動力。此外,還要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知名商標的企業以及企業家給予必要的獎勵,以鼓勵創建更多的馳名中外的龍頭企業品牌。
(三)延長產品產業鏈,提高深加工程度
同質化的原料型初級農產品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致使價格只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幾乎無利可言,嚴重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要積極引入創新理念以及現代的商業、技術、物流、保險等因素,打破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割裂和部門壁壘,延長農業產品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還要對產品進行深度研發,提高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轉化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利潤,不斷為市場提供出具有競爭優勢的差異化產品。
(四)與農戶建立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產品銷路,這是雙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客觀基礎。在企業和農戶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多種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通過改進,使其由簡單的買賣為主的松散型聯結向產權式的緊密聯結轉變,讓農戶由最初出售原料產品獲得一次性收益,逐步發展到與龍頭企業共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支持和鼓勵部分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在收購農產品時,確定最低收購保護價,將部分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返還給農民。此外,政府還應制定一些鼓勵性政策,通過政府補貼等方式,引導企業讓利于民。同時,還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關系走上法制化、正規化的道路,最終形成“自愿互利、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新機制。
參考文獻:
[1]趙金平.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同商界,2009(12):5d-55.
[2]魏釗.陜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問題淺析[J].商場現代化,2005(6).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