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呈現出數量不斷增加、從事行業廈服務內容多樣化、規范化程度有所提高等特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素質,促進了農民收入和政府財政收八的增加,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由于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中依然存在著服務層次低、經營不穩定及扶持資金不足等問題,因此,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據合作社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是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后發展的整體思路。
關鍵詞: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2-0026-06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產生的,到現在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程。最初把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及產后一系列服務的經濟組織統稱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這些組織有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專業聯合社等,在概念上它們并沒有嚴格的區別。直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界定才得以規范,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組織比較健全,管理比較規范的組織,是獨立的法人,也是獨立的經濟單元。
甘肅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民收入也較低,致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起步晚,發展相對緩慢。從國內外的成功經驗來看,凡是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將是提高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然選擇。
一、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
(一)合作社的數量不斷增加
近年來,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不斷增加。表1列示了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民專業合作社7年的數量及增長率。
表l的數字顯示,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從2003年到2009年持續增長,年均增長11.48%。其中2004年和2005年,合作經濟組織的數量增長較快。再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增長情況看,2007年之前增長較快,但2007年卻出現了負增長,這是由于合作社法實施后一些原有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合作社未包括在統計范圍內,2007年之后有了法律的規范,合作社又較有了較快的增長。總體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增長依然較快,年均增長26.18%。
(二)規范化程度有所提高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和施行,承認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主體,使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也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也由不規范逐步走向規范化。如表1所示,2007年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都處于增長的低谷,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前,合作社的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已有的合作社中有大量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組織存在,形成合作社增速快的假象。但合作社法施行后,只有制度比較健全、符合法定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才被稱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因此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了暫時的負增長,2008-2009年又呈現快速的增長,增速遠遠大于以往各年,因此這種暫時的負增長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不規范走向規范的表現。




從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情況看,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增長,已登記的合作社占合作社總數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到2009年底已近90%。登記比例的提高是合作社向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是其走向規范化的標志之一,如甘肅省渭源縣五竹良種洋芋繁育協會建立了《五竹良種洋芋繁育協會章程》、《五竹良種洋芋繁育協會財務管理制度》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按照“入會自愿、退會自由、自我管理、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宗旨,建立了種薯繁育基地,組建了良種馬鈴薯經銷公司,創立了“協會+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規模化生產、市場化銷售的發展路子。
(三)行業分布及服務內容多樣化
甘肅省東西長、南北窄,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交錯分布。復雜的地貌形態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連山地和北山山地。由于地貌的復雜多樣,土壤和氣候也差異較大,使得農業生產方式及農產品類別呈現多樣性的特征,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也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由于不同時期對于統計工作的需求不同及相關政策的變更導致統計范圍的不一致,因此,在圖1及下文的表2、表3中2004—2006三年的數字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數量,2007—2008兩年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而2009年數字為已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合作社的數量。圖1顯示,在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的行業中,從事種植業的最高,在前3年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占合作經濟組織總數的一半左右,在后3年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從事種植業也占有最大的比例。其次為從事畜牧業和其他行業的,二者之和約占合作經濟組織或合作社的一半,而從事漁業和農機服務的組織很少。總體上,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仍集中在種植業和畜牧業中,同時在其他的各領域也有較大的發展。
服務內容上,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內容也很廣泛,表2是近6年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內容的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的服務內容主要為產加銷綜合服務,運銷服務及技術信息服務,相比之下,從事倉儲服務和加工服務的相剝’較少,此外從事其他服務的也有相當的數量。
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數量增長的同時,規模也在擴大,合作社的總資產和總收入都有較大的增長。表3反應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資產和收入的增長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2004—2009年,無論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總資產都增長較快,平均資產逐年增長,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平均資產年均增長15.7%,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資產增長30.57%。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總收入和平均收入除2006年出現負增長外,其余各年都有較大的增長,2008、2009年增速較快,分別為87.02%和16.31%。南此可見,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是其從弱小到強大的主要指標。
二、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
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當地經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和政府的稅收收入,而且提高了農民素質。
(一)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采購農業生產投入品,統一銷售農產品,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經營成本,其中2008年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近69萬元,比上年增長125%,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30多萬,比上年增長22%。農民專業合作社不但為農民成員節省了生產經營的成本,而且為成員帶來了盈余返還,2007年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農民成員229 833人,盈余返還總額為4862.42萬元,平均每人得到盈余返還212元。而2009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擁有農民會員160723人,盈余返還總額33 631.70萬元,平均每個成員得到返還盈余2092.5元。如張掖市甘州區常綠蔬菜專業合作社白成立以來,與張掖市嘉禾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發展訂單蔬菜,發展骨干成員160人,帶動周邊村社900多農戶參與生產,訂單蔬菜面積達13.33公頃,合作社年銷售各類農產品1600噸,銷售收入達490多萬元,成員通過合作社銷售產品比非成員每畝多增收500元。
(二)增加了稅收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正式的市場經濟主體后,其對國家的稅收也有較大的貢獻。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之前,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對國家稅收收入做了重大的貢獻,其中2004年上繳稅金2586.81萬元,2006年增長到4 952.98萬元,年均增長38,37%。而合作社法實施后,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國家的稅收收入的貢獻進一步凸顯,2007年上繳稅收1030萬元,2008年上繳2554萬元,增長率為148.8%,增速較快。
(三)提高了農民素質
合作社的一個基本義務就是要對成員進行教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也不例外。在中國,農民占總人口的大多數,也是平均文化水平最低的階層,因此提高農民素質就意味著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民的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途徑。甘肅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生產經營知識欠缺。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民的培訓尤為必要。近年來,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不斷增強,培訓人次逐年增加。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之前,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就開展對農民成員的培訓,其中2005年培訓農民72萬人,2006年培訓農民104萬人,增長50%左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后,培訓數量進一步增加,其中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培訓的農民數536545人次,比上年增長606.5%,2008年培訓成員及農民數657062人次,增長22.6%。
三、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層次普遍較低
農業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農民增收,而依靠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增值的途徑可以是“公司+農戶”,也可以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而前者雖然也可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但所增加的收益歸公司所有,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加的收益才真正歸農民所有。近年來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數量和規模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在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貢獻仍然有限。在甘肅省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以產加銷一體化為主要服務內容的仍大多處于較低的層次。而真正能夠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只有以加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甘肅省2007年以加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39個,僅占合作社總數的4.16%,到2009年在已登記的合作社中以加工服務為主的只有35個,占已登記合作社總數的1.45%。
(二)經營狀況不穩定
權益凈利率綜合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資本的收益狀況,它是營業利潤率、資產周轉率及權益乘數的乘積,是評價合作社效益的關鍵指標。其中營業利潤率反映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盈利能力,資產周轉率反映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狀況,而權益乘數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狀況的綜合反映。表4是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近三年的權益凈利率的平均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指標。
表4中,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權益凈利率4年連續下降,說明合作社的總體盈利能力持續下降,冉從各因素的影響來看,2007年和2009年兩年資產周轉次數對權益凈利率的影響為負數,說明資產管理水平較上年降低。而2008年營業利潤率對權益凈利率的影響為負數,說明盈利能力較上年降低了。
從總體來看,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神經營戰略不明確,營業利潤率和總資產周轉次數此消彼長,但營業利潤率總體還是下降了很多,而總資產周轉率并沒有明顯的提高,導致合作社總體盈利能力減弱。同時表4中,4年的權益乘數都較低,而且持續下降,而目前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這說明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仍然很難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阻礙了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三)扶持資金增長有限
世界各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經驗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中最重要的就是資金的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直接扶持資金有兩種來源,即中央政府扶持資金和地方政府扶持資金,地方政府扶持資金有省級財政扶持資金和地、市、縣財政扶持資金。甘肅省2007年取得財政扶持資金總額為1235.9萬元,其中中央政府扶持資金221萬元,占扶持資金總額17.88%,地方政府扶持資金1014.9萬元,占扶持資金總額82.12%。而2008年獲得扶持資金總額為1586.9萬元,其中中央政府扶持資金140.5萬元,占扶持資金總額的8.85%,地方政府扶持資金為1446.4萬元,占扶持資金總額的91.15%。到2009年政府扶持資金總額為4388.84萬元,中央政府扶持資金為328.50萬元,占扶持資金的7.48%,其余都為地方政府扶持資金。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一年后,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資金雖然總額有所增長,但來自中央的扶持資金并沒有隨合作社的發展而增長,反而有了較大的降低,其中2008年米自中央的扶持資金絕對數較少了80.5萬元,相對數降低9.03個百分點,降幅較大。在扶持資金總額中,中央政府扶持資金的比例也在逐年降低。甘肅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農業發展更加緩慢,財政資金中用于農業生產的就很有限,而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所能得到的政府扶持資金的增長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推動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思路
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于起步階段,資金是其發展的瓶頸,因此政府應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同時,為了避免投機者借合作社之名騙取政府財政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應實行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
(一)加大政府資金支持
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禮的資金支持主要有直接財政扶持資金和貸款,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自地方政府的直接財政扶持資金相當有限,因此中央政府應加大對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扶持,扶持資金應該向兩部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傾斜。要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斷增加扶持資金的數額。
由于農業經營風險較大,甘肅省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實力較弱,沒有可用于抵押貸款的資產,商業銀行不愿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貸款,即使有貸款,利率也較高。因此,政府應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如農業發展銀行)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低息優惠貸款,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度過難關。
(二)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
表3中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資產雖然有較快的增長,但直到2009年末也不到100萬元。而表4的數據進一步顯示,農民專業合作社整體并沒有統一的經營戰略,而對于發展比較規范的行業,一般都有較穩定的發展戰略。由此可見,在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中,不斷地有新的進入者但也有很多退出者,而退出的大多是運行不規范的合作社。因此,存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時,應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切忌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盲目擴張行為。對不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條件的堅決不予注冊,對運行較規范,但需要扶持的給予較大的扶持,使其盡快發展壯大。
(三)靈活處理盈余返還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的盈余返還額不應低于合作社盈余的60%。對于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利:來說,這是非常苛刻的,也不符合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禮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民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讓合作社幫助他們銷售商品,而不是獲得盈余返還,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盈余也有限,而且急需資金,如果按照合作社法的規定把大部分盈余返還給農民,不但使農民專業合作社難以發展壯大,而且會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所需的現金資產大幅減少,使其陷入財務困境,最終導致合作社破產。因此,在盈余返還上應該靈活處理,根據合作社的經營狀況,如果確實有盈余,并且有足夠的資金可供分配,則可向農民分配,如果沒有,則可不分配或少分配。
參考文獻:
[1]鄭俊義,何同長.論甘肅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問題[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8):90-95.
[2]甘肅省農牧廳.2009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統計表[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