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更是19世紀世界詩壇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時代的旗幟。他作為民族意識的體現者,反映了俄羅斯人民要求民族尊嚴、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愿望和心聲。普希金對俄羅斯本國作家影響巨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詩人能與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時代
普希金1799年出身于莫斯科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早年受到農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羅季昂諾夫娜的影響。1814年,他朗誦的《皇村回憶》一詩,深得在場的老詩人杰爾查文的贊賞。1817年,普希金畢業后在外交部任職,并先后參加了“阿爾扎瑪斯社”與“綠燈社”。在十二月黨人的影響下,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詩,抨擊專制制度、歌頌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頌》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詩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為此他被沙皇政府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時期
普希金于1820年5月來到南俄后,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風光也在這一時期普希金的創作中留下了印記。南方流放時期是普希金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高潮時期。在這幾年里,他寫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義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等。1824年當局截獲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為借口,將普希金放逐到他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并將他軟禁了起來。
鄉村幽禁時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著普希金,他在這兩年里經常到集市上聽農民談話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間故事和口頭傳說。普希金從這里學習人民的語言,汲取了許多有益的養料,這一切對普希金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兩年里,普希金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等。不久,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失敗后,新上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拉攏詩人為其服務,決定將普希金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時期
這一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熱情贊揚十二月黨人的崇高志向的詩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滯留波爾金諾,這三個月成了普希金創作中的豐收時期。他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等四部小型悲劇作品和幾十首抒情詩。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