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與詩人似乎是生活在兩個世界的人們,哲學家們一個個看上去精明強干、思維敏捷、理情十足。他們憤世嫉俗,他們與現實的世界格格不入,他們是人類理性的代表。而詩人呢,浪漫兩個字是他們的代表,他們不滿足于生活,但又鐘情于生活,他們時而充滿激情,時而柔情似水,時而神秘莫測,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場游戲,而作詩則是對于這場游戲的最好詮釋和演繹。
哲學的理性與詩的浪漫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是水火不容還是僅僅只是涇渭分明?難道哲學與詩就沒有共同演繹生命的機會,難道哲學與詩的世界真的很遙遠?
詩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它能利用本來毫無感情的文字演奏出一曲曲令人心靈顫抖的樂章,它被稱作是上帝送給人類表達感情的禮物,是感情的方舟,是人類情感的希望。而哲學則是智慧無雙的利劍,它利用人類理性的力量,將人間的一切固執毫不留情地斬開,它是人類的最強之劍,它是人類用來戰勝自己的最終武器。
哲人與詩人之間有什么樣的共同點呢?哲學與詩一樣都是作者智慧的產物,不論二者的表現形式如何不同,但二者都包含著哲學家或者詩人的靈感、個性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歷。
在這里哲學與其他科學是不同的,雖然都是人類創造力的產物,但我們可以發現科學史上經常出現同一個時期內有幾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定律,或做出同一種發明的。但同樣的情況在哲學家和藝術家這里卻很難看到。原因可能在這里,作為人類思想的一種產物,不論它是哲學還是其他藝術作品,它們都有這樣的特質,獨一無二。
就像世界找不到兩個思想完全一樣的人一樣,對于哲學家和藝術家來說,個人的心理背景、個性、甚至于生活環境都對他的作品產生著影響,他們是人類中感情最細膩的人,任何情感的變化都會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來。哲學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哲學家,他們的思想一直在前進、一直在變化著,初期和后期的思想甚至會差別巨大,這些進步與變化代表著思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一個思想陳舊的人絕不會是一個好的哲學家或藝術家。與其他科學不同的還有哲學家與詩人的作品需要人類理性和情感的認同,旁人的理解與鑒賞對于哲人和詩人是最重要的,當然這也是一種側重。一般來說,哲學更重于啟發與批判,藝術則重于認同與欣賞。
在哲學史上有著這樣的哲學家,他們兼詩人與哲人于一體,他們融合了哲學的思辨特質和藝術的美感,加入了藝術的元素讓他們的哲學更容易讓人接受。就像康德與叔本華,康德的哲學嚴謹、刻板、精細,而叔本華則充滿人性味。雖然恩格斯曾說叔本華的哲學是“庸人的哲學”,他的哲學只是無聊的拼湊和堆砌,但叔本華哲學中的藝術氣息卻讓大眾更樂于接受。甚至有一些哲學家如謝林、叔本華和海德格爾認為只有成為詩人或者藝術家,才能成為真正的哲人。
這與他們的哲學思想是一致的,謝林的哲學被稱作“同一哲學”,他的哲學是主觀與客觀的絕對同一,而對這種同一性的把握不能靠感性直觀和抽象思維的力量,只能依靠理智直觀,通過藝術方式來嘗試把握這種絕對的同一。而叔本華的哲學更加充滿了藝術與悲觀的氣息,甚至認為自殺才是最終的解脫,但同時他又是一位美學家,他對音樂、繪畫、詩歌和歌劇等等都有研究。悲觀的他把藝術看作是人類擺脫痛苦的一種可能性。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討論了藝術可能的積極意義,他認為只有藝術才能真正擺脫意志在人生中的訴求。
在真正的詩人與哲人的結合中,他們關心的問題有了變化,在思辨與情感中他們更側重于美的表現。他們從表達美的角度去重新考察社會的一切,這里物質與精神不再有距離,神話與傳說更加真實,社會中的實在變成了他們游戲人生的一個個角色。他們用最藝術化的表達形式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哲學思想,不再是枯燥的推論和證明與邏輯,取而代之的是詩和各種的藝術手段。
尼采就是這樣一位哲人,他用他那充滿著藝術氣息的筆觸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對于他的著作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哲學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枯燥、冗長、啰嗦的經院式的哲學。他的主要作品大多用詩或者格言的方式寫成, 如 《扎拉圖斯特如是說》、《權力意志論》等等。
在中西哲學史上,同時是詩人與哲學家的人不在少數,如尼采、叔本華、薩特、加繆和中國的莊子、孟子、王充、馮友蘭等等。他們都喜歡以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枯燥的思想達到了理性和美感的統一。他們多數都認為藝術才是把握哲學、把握真理、把握人生的手段,因為哲學、生命、真理和無窮無盡的知識不是僵化的,而是活生生在我們面前的,是不可能用呆板理性思維把握的,而只有用藝術這種充滿著激情與活力的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
哲人們希望人們能接受自己的思想,但矛盾是哲學固有的邏輯性和嚴整性往往讓許多希望了解哲學的人望而卻步,而散發著藝術與浪漫氣息的詩卻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在這里哲人們可能會尋找到理性和浪漫的結合點,讓哲學利用藝術的方式得到新生。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佘碧平.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哲學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4]方朝暉.思辨之神:西方哲學思潮選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5]張汝倫.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常凱華(1983.9-)男,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佛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