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評價是指運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進行價值評判,為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學依據。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公共體育課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是提高高校整體教學水平和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
公共體育課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高校教育評估,對提高在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也是尤為重要。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和學生對體育課多層次的需求變化,傳統的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主題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公共體育課教學評估也要適應這種變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
一、國內外教學評價研究與實踐
(一)國外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研究與實踐
針對教學質量評估,國外的學者和機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二十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盧布姆始創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標志著國外的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的最初體系。從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學者泰勒進行了長期研究以后,國內外學者對教學質量評價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一系列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紀中期以后,關于教學質量評價的概念、方法論、體系、原則、形式上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關于教學質量評價的概念,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的闡述,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教學質量評估的過程描述主要有以下5種:(1)泰勒: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大綱在實際上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2)克龍巴赫為獲取教育活動的決策資料,對參與教育活動的各個部分的態勢、機能、成果等情報進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過程;(3)美國斯坦福評價協作組認為:教學質量評價是對“當時方案中發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結局的系統考查;(4)得雷斯著眼于過程,強調評價是收集信息、的過程、提供決策依據的過程、判斷效果的過程、教育優化的過程以及價值判斷的過程等;(5)橋本重治著眼于價值,認為“評價概念的重點在于以教育目標為標準的價值判斷。
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實證化評價方法和人文化評價方法。實證化評價方法起源于二戰后,是在泰勒模式的基礎上引入標準化測驗和教育目標分類學兩個方面的內容,著重強調科學論證方法和定量的資料和數學技術;人文化評價方法論主要有兩種,一為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義評價模式,一為斯塔克的應答評價模式,這些評價模式的共同特點就是在評價中不只是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而是考慮到所有評價參與人的需要,強調個體的經驗、活動和主觀認識的作用,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方法在評價中的運用。
(二)國內教育教學評價理論研究與實踐
我國的教學質量評價起步較晚,評價體系還不是很健全,評價結果和適用性有待提高。1984年我國正式加入IEA,標志著教學質量評價理論的起步,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二十世紀80年代末,主要翻譯學習國外相關評價理論和實際的操作方法;二是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進入教學質量評價理論的創新研究階段,主要體現在評價體系和科學的評價方法上。
隨著創新教學質量評價理論和方法的展開,相關的評價研究活動也活躍起來,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1994年1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評價研究會成立。一批專業的教育評價刊物的創辦(《教育督導與評估》、《教育評價》、《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為學術和經驗交流提供了平臺,對我國教育教學評價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促進作用。但應該看到,我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還有待于深入地進行研究,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還不是很健全,效果不明顯。下面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探討。
二、公共體育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構建方法
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般學科特點的共性,也具備其特殊性,因此確定具體的評價方法對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有很強的政策性和技術性,要把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作為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依據,將教學目標分解,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評價指標。
(1)分解目標,形成目標層次系統。體育教學評價指標的設計,要依據體育教學的總目標,確定體育教學評價的具體分目標,并對評價對象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基礎上,對評價目標進行恰如其分的分解,分解出的維度和指標應充分反映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形成一個完整體育教學評價指標系統(圖1)。
(2)通過歸類合并,進行指標篩選。在針對教學目標設立的評價指標中,有一部分能夠真實反映評價對象的本質特征,需要歸納提煉,而有的指標卻不能反映被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就應該對這些指標進行修改和篩選。因此對最初擬定的指標進行篩選提煉是必要的步驟,可以提高指標質量和針對性,即能保證評價的實施,也提高了教學評價體系的效能。
(3)明確各指標的內涵和外延。在確定了針對評價目標的指標體系后,對評價要素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描述,對評價要素的范圍等級進行確定,有利于教學評價的操作。另外,還必須進一步確定各體育教學模式指標的內涵和外延,用簡明的文字、公式、標準表達出,這也是設計指標體系的重要工作。
(4)用初擬評價體系預評試驗。在體育教學評價的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確定以后,就可以實行體育教學評價預評工作,在預評時可以同評價標準體系和權重體系相匹配,選擇小范圍的評價對象作為試點進行預評,看評價體系操作起來是否可行,指標的效度如何。通過試評后的信息反饋,找出所設計的指標體系存在的實際問題,在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改,使指標體系結構更為合理、完善。
(二)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教師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應能比較全面地反映教師教學的全過程,即評價指標體系要圍繞教學活動:“教學設計(備課)—實施(上課)—輔導與反饋(反思)—教學設計修改(完善)”來建立。文章針對教師教學擬出以下評價指標(見表1)。
(三)學生學習效果指標體系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指標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體育教學評價不僅要關心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而且要發揮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如何科學合理的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體育學習和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有效手段,是體育課程改革函待解決的問題。
三、結論與建議
文章在分析國內外教學評價質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高校公共體育課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方法,分別闡述了教師教學評價指標和學生學習的評價指標,并對指標項目將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達到標準的評價量表和全面的評價體系。高校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多層次、多指標,且各層次指標之間相互聯系作用的特點。因此科學的確定各指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程度就顯得非常重要。評價人員應本著為對學校、對教師、對學生負責的嚴謹態度,保證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 對評價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采取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調整授課教師等措施,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對于評價結果,要做到獎優罰劣,使教學與評價工作相互促進,實現良性循環,促進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玉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6(4).
(作者簡介:童麗珍(1970-),女,湖北黃岡人,本科,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