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夢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黃粱夢呂仙祠這所道觀就是依據這個故事而修建的,始建于北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呂仙祠有盧生殿、呂祖殿、鐘離殿三大殿和左右配廊,此外還有八仙閣、鐘鼓樓、蓮池、八角亭、山門、“蓬萊仙境”照壁和歷代文人名士的詩詠、碑刻。
呂仙祠殿閣錯落有致,門楣及楹聯上的題字,無一不是當代巨匠的墨跡,尤其是呂仙祠的核心處盧生殿前的楹聯,無不讓游客從內心深處感到震撼:“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無少長俱是古人。”想蕓蕓眾生,都在為眼前的得失而身心疲憊,又有誰能經歷百年,笑對世間的苦樂酸甜、風刀霜劍,而盧生殿前的這副對聯更是道出了一個人生實話。這副楹聯已被收藏在世界名聯大全之中,由于年代久遠,作者已無從考證。
從字面上看,仿佛是讓世人不要苛求功名利祿,及時享樂。但他更深層的含義是勸誡世人不要沉于世俗的功名之中,用豁達的氣度和寬大的胸懷,去包容世間的一切,不要因一時的榮辱得失而失去人生的本質。
上聯的“二三更”,“更”舊時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二三更”是指深夜時分,即后半夜。入睡至后半夜,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在白天為功名事業而忙碌,晚上睡覺做夢時,升官和發財只不過是一場夢境,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想”。關鍵在下聯“想到一百年后無少長俱是古人”人的一生只有甚至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人在死之后就萬事皆空,人人平等,再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高、低、貴、賤之分了。
想一想一個人可以在世上活百年,百年之后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貧富之分,就像大海的水淹沒于大海。人的肉體百年之后可以消失在世間,人的精神可以萬古流芳。歷史上的貪官,奸臣遺臭萬年的是罵名;歷史上的廉官、忠臣流芳青史的是美名。所以不論官職是大是小,是高是低,即使是七品芝麻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只要為百姓做好事,做善事,百姓就會代代相傳。雖然是“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但在百姓心中也仍將永遠流芳。
這副對聯在時空上點醒世人,不要急功近利的追求功名利祿。道家超越功利、返璞歸真的處世思想。提醒世人不要舍本求末,在爭名奪利、見利忘義的路途上,走的太遠,走得太累。
這副對聯道出一個質樸的道理,人世間有一種不可變更的平等。不論是聲名顯赫者,還是默默無聞者,百年之后都歸于沉寂,這個質樸的道理使那些飛黃騰達者,想到百年之后的平等,而不再津津樂道,從此,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有所約束。那些身居下層的百姓,也能從中找到心理的平衡。尤其,對于那些失意者,這副對聯無疑是治療傷口的一劑良藥。無論您現在處于社會的哪一個層次,他都可以使您在思想上獲得啟迪和慰藉,讓您的心靈始終保持常態,換您人生的本來面目。
唐代沈既濟與明代湯顯祖筆下的盧生是幸運的,他在呂仙的注視下入夢,在黃粱將熟時驚醒。夢中富貴亦真亦幻,醒后感悟萬金難求。
(作者簡介:馮書先(1972.5-),女,河北大名人,本科,歷史學學士,文博副研究館員,河北省邯鄲市黃粱夢文物管理處,研究方向:夢文化、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