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方言里常常聽見人們說的“倒”,有著豐富的意義和功能。他除了和普通話中的“倒”一樣能做動詞外,還有其他的意義和用法,可說是同形異義字。我們通過其句法功能、語用選擇能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和對比。
監利從地理位置上看“處于西南官話和湘方言的過渡地段”,但其究竟屬于哪個方言分區還尚無定論。監利縣境內方言復雜,其形成主要是受魏晉、唐中葉和明初時期,中原一帶及贛、皖民眾南徙,四方雜處等因素的影響,即使同一區域同一鄉鎮之中,河渠兩岸,也會語言各別。 本文的方言主要以容城鎮方言也就是城關話為準。
“倒” dǎo在普通話里作動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四個義項:(1)(人或豎立的東西)橫躺下來:摔~、~塌。(2)(事業)失敗:~閉。(3)(歌唱演員的嗓子)變低或變啞:~嗓。(4)轉移;轉換:~手、~車。這個“倒”與監利方言“倒”用法意義都是一致的。
但在監利方言里常常聽見人們說的“倒”與它在普通話里的意義相比卻有著更豐富的意義,例如:
①你看倒我的書沒有?
②我們坐倒說。
③你照倒他搞啦。
④你跟我跪倒!
⑤每個月500塊用不用得倒?
我們從這些例句里發現,這個“倒”不能用字典來加以解釋。在例①里的意義相當于普通話里的“到”或者“見”;在例②、③里的意義相當于助詞“著”;在例④ 里則表示祈使的意義,大致相當于“跪下” ; 在例⑤里的意義相當于量的“夠”,句子意思是說“每個月500塊夠不夠用”。
當然,這個“倒”有著特別的使用規律和語用價值,不能完全等同于“到”、“見”、“夠”、“著”、“下”的簡單替換。
一、“倒”作為補語的用法
我們先來看例①,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
a.我聽倒外邊有聲音。
b.錢找倒沒有?
c.買倒車票沒有?
在這里“倒”字的意義用法接近于普通話里的“到”,跟在動詞后面作補語,表示動作的結果。還可以在述語和補語間加入“得”和“不”成為可能補語。表示動作的結果、趨向可能或不可能實現。
d.你聽得倒外邊的聲音吧?
e.錢我找不倒。
f.買不倒車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倒”并不是普通話“到”的替換。
“到”在普通話里有這幾個義項:(1)從別處來:~達。~站。~來。~場。~任。~職。~案。簽~。恰~好處。(2) 往:~群眾中去。(3)周全,全顧得著:周~。面面俱~。(4)成功:得~。辦~。(5)姓。除了音調的差異,這個“到”與監利方言“到”用法意義是一致的。
而當 “到” 作為補語時和“倒”在監利方言里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看下面的例子:
⑥今年的獎金你想倒沒有啦?
⑦你想倒辦法沒有?
⑧當時就是沒有想到。
例⑥里的倒是指得到,例⑦里的倒是指動作有了結果。而例⑧里的到則是指涉及,說的時候是重音。當然,例1與例2、3的 “想”字的義項也不同,例1中的“想”是“想要”的意思,例2、3中的“想”是“思考”的意思。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倒”字一般跟在動詞后面作補語,表示動作的結果,而“到”字在監利方言里作補語時一般是一種強調,表涉及義。
二、“倒”的助詞用法
我們看例②、例③和例④。他們的用法很接近于普通話里的助詞“著”。助詞“著”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有如下幾個義項:(1)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的持續:走著。開著會。 (2)用在某些形容詞后面,表示程度深:好著呢! (3)表示祈使:你聽著!(4)用在某些動詞后,使變成介詞:順著。照著辦。
例②正和義項1吻合,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
i.睡倒看電視對眼睛不好。
j.他站倒在。
k.關倒門搞么子?
但是這種用法的動詞與普通話相比也有很多局限,例如,只能是某些靜態動作的單音節動詞。也不能進入“v著(倒)v著(倒)”的格式。
走著 走倒*
跑著 跑倒*
例③的用法大致相當于“著”的義項4
l.順倒他的意思來。
m.挨倒坐。
而例④則與“著”的義項3比較接近,但并不一樣。
n.聽倒!(聽著) 把錢留倒
o.站倒!(站住)
p.跪倒!(跪下)
可以看出,后兩例的祈使語氣比“著”更重一些。
三、“倒”的特殊用法
我們再看例⑤,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
g.一碗飯你吃不吃得倒?吃不倒再加。
h.時間做不倒,題目沒有做完。
這里的v+得/不+倒 都可以轉換成 夠(不夠)v.
而“做”可以替代其他的動詞,也就是說可以通用,意義不變。例如:
一碗飯你吃不吃得倒?吃不倒再加。=一碗飯你做不做得倒?做不倒再加。
每個月500塊用不用得倒? = 每個月500塊做不做得倒?
但是這種用法的動詞比較少,常見的就只有“吃”“喝”“用”等。
四、結語
“倒”是監利方言中一個很常用的詞,它豐富的用法與監利縣的歷史淵源,四方雜處,與鄰縣交流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監利方言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不斷吸取了別的方言的各種說法,最終形成今天這種生動靈活的形式,現今對監利方言的研究還非常少,通過對它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方言與共同語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監利縣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2).
[2]趙元任,丁聲樹.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48.
[3]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4]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7.
(作者簡介:劉 雯(1986.8-),女,漢族,湖北監利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教學專業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