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正全面邁向小康,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作為文化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社區文化建設,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文章就如何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一點粗淺思考,提出一些膚淺看法。
一、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1.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和覆蓋面的客觀需要。當前,我國對處開放日益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伴隨著經濟成分、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的多樣性,也帶來了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多元化。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文化載體和方式,了解和掌握居民群眾在想什么,在干么,有什么疙瘩需要解決,有什么問題需要疏導。從而把廣大居民群眾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上來,引導到追求共同理想、共建美好家園上來。
2.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內在要求。先進文化是位于時代前列,具有鼓舞、引導、激發人的內在潛能,能夠催人奮發、團結向上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共同價值觀的集中反映,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正是為了把社區內各個層次、各個界別、各種人員團結和凝聚起來,用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影響人們的思想和靈魂,用民族的、科學的、進步的文化代替沒落的、頹廢的、反科學的文化。形成“共建、共創、共享、共榮”的價值觀念和“同地而居,共創繁榮,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圍,把社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
3.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適應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措施。當前,黨政機構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醫療制度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大量社會管理、居民服務、公共事務從政府、企業的職能中分離、轉移、延伸出來,大量由單位直接管理的“單位人”變成了由社區管理的“社區人”。改革的深化、管理的移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想波動,迫切要求社區在加強管理職能、社會職能、服務職能的同時,大力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做好疏解情緒、化解矛盾工作,防止和避免因改革而出現大的思想動蕩和危及社會政治穩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社區文化作為城市居民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總和,在引導價值觀念、傳承文化成果、規范行為方式、教育娛樂群眾、促進社區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就成為各級黨和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的問題。
二、社區文化建設的特征
(1)社區文化建設的時代性。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它對知識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顯得更為重要。人們為了適應時代更新知識的需要,就要不斷地吸取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修養。社區文化建設由此而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與特性。社區文化建設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形成新的社區文化建設理念來指導新時代的社區文化工作。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質是一張張城市的名片,良好的城市環境和文明的人文氣息,能吸強國內外的知識人才前來投資設廠,安家立業,形成一個新型的人才高地。一方面文化的繁榮與文化特色體現了城市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社區文化的發展有助于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經濟越發展,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越大,市民的文明素養越高,也就越能推動經濟新一輪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2)社區文化建設的多樣性。最近全國文明辦等單位提出的“科技、文體、醫療、教育”四進社區的精神,體現了新時期社區文化建設的規范性和多樣性。
人們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社區里,社區居民由于工作背景、學歷和個人興趣愛好的不同,決定了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多樣性。在開展社區文化活動中,運用組建團隊的形式把有相同愛好的人們組織起來,形成一支支有文化特色的藝術團隊開展自我教育、娛樂消遣,達到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目的。
在已組建的社區文化藝術團隊就充分體現它的多樣性,有合唱隊、舞蹈隊、時裝表演隊、戲曲沙龍、戲劇小品、民樂隊、書畫隊、木蘭拳、木蘭扇、太極拳、象棋隊等,還適時地開展各種講座,如中老年的保健知識講座、股票市場知識講座、烹飪知識講座、家用電器知識講座等。這些社區文化活動貼近居民、貼近生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體現社區文化建設的廣泛性和實用性。其中的關鍵是要提高知識的含量,使社區居民在參與文化活動中有所得、有所提高,講究科學,提高知識,倡導衛生,促進健康一定能成為社區文化建設新的一景。
(3)社區文化建設的公益性。社區文化的建制不屬于政府、不屬于企業,它是屬于社會的第三群體,社區文化的參與對象是社區居民,帶有公益性質的一大批社區志愿者,是他們為社區的文化建設提供服務,為創造先進文化作出了貢獻。社會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范疇,更是多元的社會范疇和人文范疇,社區文化建設是建設先進文化的基礎,正成為人們的精神動力和支持,成為城市發展的活力和靈魂。
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的社會效益體現在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開展社區文化活動要以社區的居民為體,選擇適宜本社區特點的活動項目,挖掘社區內的文化資源形成三社區的文化特色,推動事業的進步與繁榮。先進、健康的文化產品同樣是價值的,它的價值是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現代水來。
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1.充分利用和進一步整合社區文化資源,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可以從幾方面著手:一是改變單純由政府單方投資、包辦社區文化的舊模式,充分利用機團、企業、學校、家庭的文化資源,將社區內的場、館、站、室對居民群眾開放,既補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動場所的重復建設及資源的浪費。因此,各街道必須在摸清度數的基礎上,千方百計地密切與轄內機團單位的聯系,爭取機團單位將文化活動場所向群眾開放。尤其是要探索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如股份制、收入分成等),形成這種長期共存的物質利益關系,使社區內的文化活動資源得以共享、共用。也可以群眾需要為導向,通過街道與機團合辦社區學校或各類培訓班等形式(如文化補習班、書畫學習班、電腦輔導班、藝術研究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學習費,以有償補無償,維持社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根據本社區的人文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社區特色文化。發展社區特色文化,乃是社區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名勝古跡、革命史跡等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開展富有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大力營造以歷史、傳統、革命、現代為主線,眾多文物場館、廣場為景點的“沒有圍墻的社區文化公園”。還可利用大量現代民居建筑群筑群落的有利條件,發展觀光旅游文化等。
2.用社會主義文化占領社區思想文化陣地。要通過社區文化站、館、室及各種宣傳輿論工具,向廣大社區居民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抵制各種歪理邪說的良好氛圍。要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建立健全社區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機制,做到有機構隊伍、有活動陣地、有目標制度、有活動內容,不斷推進群眾性創建精神文明活動。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加強對社區成員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擴大思想道德教育的覆蓋面。長期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市民。特別是要加強對下崗職工、流動人口、老齡人群、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時了解其思想動態,加強正面引導,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庭、入心入腦,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注重層次性與多樣性結合,充分調動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社區居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社區文化的創造者、又是社區文化的受益者,社區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終取決于居民群眾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因此社區文化活動在吶容上,要充分考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鄉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結合、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結合,做到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又廣納現代文明成果;既重視鄉土文化又不排除外來文化;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樣化,防止單一化。努力做到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環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藝術培訓、網絡咨詢等等包羅萬象;歌舞音樂、說唱彈奏、琴棋書畫、體育競技等等形式多樣。總之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為載體,以提高和升華居民群眾的精神境界為目標,想群眾之所想,應群眾這所需,得群眾之所盼,使社區文化得到居民群眾的普遍認同和廣泛參與。這樣社區文化活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長期發展下去。
(作者簡介:黃銘(1966.4-),男,江蘇靖江人,中專,助理館員,江蘇省靖江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