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作為漢語的輔助性語言系統,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穩定性強,雖然經歷了由繁到簡的發展,但其本質屬性并未發生變化,可以說是中國5000年歷史的見證者。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以其獨特的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與表音文字相區別。雖然現代漢字的發展已有朝著表音性發展的趨勢,但“見字不知音”仍是漢字的重要特點之一。相比較而言,英語等印歐語系的表音文字,單詞的發音與字母的組合相相對應,單詞的拼寫會隨著語音的改變而有所變化。許多習慣了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在他們學習漢字的時候都為此感到困難重重,“見字不知音”也成為了漢字學習過程中最大的困難。許多學者也一直都在研究漢字的教學方法和原則。事實上,漢字以其相對獨立的特性,在漢語教學中一直都是一個重點。而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系中,識字教學歷史悠久,是傳統教育的基礎。早期的識字教育伴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而逐漸系統起來,逐漸進入了系統化的蒙學識字時期。
在中國歷史上,漢字教學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中國古人十分注重漢字的教學,而識字也就成為了教學的起點和突破口。據資料記載:上起周代下至近代,漢語教學的基礎階段都是以識字為中心,所謂“先識字,后讀書”。早期的語文書就是整齊押韻的常用字課本,例如東漢的《急就篇》:“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疆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風雨時節,莫不滋榮。蝗蟲不起,五谷孰成。賢圣并進,博士先生。長樂無極老夫丁。”內容涉及農藝、飲食、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等方面的字詞,作者有意識地把許多單字放在一起加以組織,按意義分類編成韻語。閱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使學童在學習漢字的同時增長了各方面的知識。而書名“急就”也就是速成,《急就篇》就是速成的識字課本。再如《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作成,很適于兒童誦讀,后來與《百家姓》、《三字經》一起成為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受歡迎的啟蒙教材。
事實上,這些早期的教材雖然以識字為主,但其內涵不僅僅是認字,還包括傳授知識,培養情操等特點。從總體上看有以下這些特點:
生字密度大,《急就篇》中無一重字;《千字文》共記錄了999個漢字。體現了集中識字的特點。押韻整齊,對偶工整,誦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充分體現出了漢語的韻律特征;包含多方面內容,知識豐富;通俗簡明,兼有教化功能,“文以載道”的功能體現得非常明顯。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筆者認為中國古代傳統識字課本有如下優點:
1.語音方面:語句中音節數量恰當,朗讀起來沉穩悠揚,既能保證單個漢字發音飽滿,又充分體現了漢語語流的音變規律。韻律和諧,語感極佳,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人對語言之美的極致追求,即便是《百家姓》這樣字字之間無意義聯系的,也特別注重韻律的和諧,“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楚魏,蔣沈韓楊”也遵循詩歌的偶句押平聲韻的原則;對應整齊,節奏分明,極易上口,用普通話誦讀時依舊能體現出漢語元音“緊”的特征,顯示出大開大闔,謹嚴高華的氣度,體盡顯漢語的語言儀態之美。
2.內容方面:將不同的漢字串聯成有意義的語句,用以表達與當時社會相關的各方面內容,覆蓋全面,包括自然現象、農業生產、政治制度、道德標準等各方面內容。包含了大部分的漢語基礎詞匯,許多字詞沿用至今。體現了漢語的悠久歷史,也為現今的詞匯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3.漢字方面:作為教育基礎的啟蒙讀物,因而多使用當時的常用字,兼顧形義的特點。年幼的學童通過學習這些漢字,就能夠閱讀普通文獻。
4.語法方面:簡潔明了,不乏語言之美,結構對應整齊,對現代漢語中的一些固定短語格式有一定影響,例如“寒來暑往”。
5.修辭方面:言辭優美,多為當時的知名文人所作,文采飛揚。
6.文化方面:介紹中國古代特有的行為活動,記載中國人的風俗傳統、道德標準,蘊含著中國特有的物質文化現象。并且包含著道德標準的介紹,是“文以載道”的典范之作,教化意味濃厚。通過教育普及,能夠提高平民的素養。從中反映出了中國人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以及獨特的文化心理與道德準則。
可以看出,中國早期的識字課本肩負著普及知識,規范行為,教化民眾的特點。十分符合現今的教育觀念:不僅注重知識的灌輸,同時也注重品格的塑造。而對外漢語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也十分強調在教學中要注意知識與道德并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學校的教育模式越來越系統化,傳統的蒙學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但這些傳統的識字教材,包含著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在封建社會的悠久歷史中,它們不僅沒有隨歷史的發展而消亡,反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發展起來,并保持了自身的特點,可見其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生產力飛速發展,這些教材可能已經失去了其教學的的公用。但在漢字文化逐漸衰弱的今天,傳統的漢語文化卻在這些識字教材保留了下來,顯示出了獨特的魅力。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我們現今的一些教學原則不謀而合,不僅在母語教育方面,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也給予了我們許多珍貴的啟示。
目前,人們對傳統識字教材的認識大都停留在漢字教學的層面。但筆者認為,傳統識字教材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不僅只存在于漢字教學方面,而在各個語言要素方面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傳統的識字教材體現出各方面語言要素相結合的特點,將語言學習和文學修養融會貫通,不僅兼顧到形、義的結合,還充分考慮到學習者對語音韻律的認知特點。在形式上多以三音節、四音節為主;在內容上,由單個的漢字過渡到成句的表達,由“漢字”過渡到“語文”;在編排上運用韻語,誦讀時瑯瑯上口,能大大提高記憶的效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傳統識字教材將單個的漢字組成詞組或句子,充分依賴語境的作用,便于整體理解和記憶。除此之外,傳統的識字教材文學色彩濃厚。重韻律,重文采,要求學童記誦。相比較而言,現代漢語教學中,對韻律的關注較少。現有的對外漢語教材注重功能偏重口語,內含的文化教學流于表面,學生難以從中感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針對以上這些特點,筆者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完全可以接受或采納傳統識字教學的方法,使用韻語進行教學。可以設計有趣的教材,充分利用形、音、義之間的聯系提高教學效率。也可以直接從傳統的識字教材中截選容易的內容進行輔助性教學。其優點大致包含以下幾方面:
1.在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協調單個字的發音和韻律之間的相互關系。單個字音發音飽滿,語流中音變自然,韻律上符合人們的認知方式。語流中的“洋腔洋調”也可以通過韻語的誦讀得到改善。如若從傳統教材中截選片段進行輔助性教學,要求學生誦讀時不要過快,形成舒緩的語流,注意吐字歸音,幫助學生養成清晰的發音習慣;朗讀時注意分明節奏,從中體會漢語詞匯的內部節奏以及漢語語調的韻律特征。在這個過程總能使學習者充分體會到漢語語音的美感:音樂性強,發音飽滿圓潤,氣勢恢宏。
2.通過語境中的意義聯系,有助于記憶,提高學習效率。據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大腦短時記憶容量大約為7±2個記憶單位。記憶的多少取決于記憶單位組塊的大小。通過意義、韻律等因素將學習內容集結成塊,符合學習記憶的規律。已有教師在教學中采取韻語教學的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將所教的詞匯串成韻律整齊的有趣故事,無論從語感還是從記憶的角度上來說,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動作等方式形象、直觀展示韻語的內容,保證了音、形、義的直接聯系,而非通過母語翻譯進行聯系。
3.傳統識字材料中的許多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都已經發展成為能產性較高的詞根。通過對詞根意義的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感知漢語詞的構造,有助于提高理解新詞的能力。如“天”、“地”、“日”、“月”等。
4.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選擇適合的結構編排韻語材料,讓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習得漢語的結構規則。
5.可以充分發揮傳統識字材料的文化優勢。《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經》中有許多關于中國人生活習慣、道德標準的記載。根據學習對象,選擇相關的文化內容,進行誦讀,有助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體會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將誦讀與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相融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納中國文化,提高交際技能。例如,對兒童的教學,可以選擇與生活習慣的相關的內容,一方面準確地習得語音,一方面還能幫助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點與我們的教育目的相匹配。針對成人的教學,可以選擇一些描述自然現象的語句,和最能體現中國人思維特點的道德標準。成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強,能夠理解其中的意義。
綜上所述,《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漢字教材以及教學方法,對語音、語義、詞匯、語法、文化方面都起到良好的啟發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漢語的特點,借鑒傳統漢語語言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凸顯漢語的優點,充分體現出對外漢語教學的人文關懷。同時可以借鑒傳統的教學方式,嚴格要求學生,必要時要求背誦篇章。但必須指出的是,韻語這種語言形式詩歌韻味濃厚,較少使用復雜的語法形式,且與自然語言相距較遠,所以建議只作為培養語感的輔助性教學方法,不宜喧賓奪主。
參考文獻:
[1]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毛世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吳俊英.非漢字文化圈的留學生漢字教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4]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M].學林出版社,2008.
[5]李香平.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M].語文出版社,2007.
[6]崔永華.詞匯文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劉鶯倩(1986-),女,江西南昌人,碩士,武漢大學文學院畢業,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人文學部中文系教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