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瑪納斯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現代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橋頭堡,更是自古以來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地。瑪納斯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哈薩克族、回族、漢族、維吾爾族等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各具特色,長期共存,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構成了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千百年來,生息繁衍在瑪納斯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勤勞智慧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歷史,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傳說、故事、歌謠、長詩、諺語、雜話等,均為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品。這些口頭文學,真實地記錄了各族人民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生活經歷和高度概括了人民群眾對生活哲理、人倫道德、生產知識的體會和見解。瑪納斯人民借助它來表現自身的喜怒哀樂,借助它來陶冶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情操,借助它來滋補著本地區各種文藝的發展。這些口頭文學,不僅語言生動樸實,教育意義深刻,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因此,才得以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一、民間文學類
瑪納斯縣民間文學十分豐富,除了反映該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和各項事業輝煌成績發展變化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外,下屬鄉鎮也各有千秋。如塔西河鄉的哈薩克歌謠“黑薩”;六戶地鎮、北五岔鎮的方言;涼州戶鎮的回族民間故事;瑪納斯鎮的諺語、雜話等。這些民間文學的形成與流傳,雖然時間長短不一和數量多少不同,但在瑪納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民間雜話是瑪納斯縣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而且經久不衰,廣為流傳。原退休干部王勁盔、馬德明便是“新疆雜話”的傳承人之一。他們主要從事創作和導演,除創作小品、快板和輔導新疆秧歌的編、導、表演外,把自己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新疆雜話”的搜集、整理并把許多雜話段子搬上了縣、鎮、村和群眾家里的舞臺。他們創作并表演的雜話段子通俗易懂,地方方言厚重,幽默風趣;讓人們在捧腹大笑后體驗到了其中的快樂并學到了知識。他們的代表作有《二里娃的婚事》、《兩個婆姨諞丈夫》、《喜事風波》。
二、民間音樂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音樂類,是指由各民族人民所創造的、流傳在民間的、未經專業音樂工作者加工的各種原生態的音樂品種。既包含諸如聲音、器物等有形的物質因素,也包括傳承人的審美觀、實踐觀、價值觀等無形的精神因素。根據這一定義,瑪納斯的民間音樂也是多姿多彩的。如廣泛流傳在涼州戶鎮部分村回族、漢族群眾中的瑪納斯“花兒”;流傳在哈薩克族聚居處的冬不拉彈唱;流傳在蘭州灣鎮維吾爾族那孜庫姆音樂、鼓樂;流傳在塔西河鄉一帶,流傳在涼州戶、包家店黑梁灣村等地的伊斯蘭教宗教音樂等。在這里,舉一例簡要闡述瑪納斯的新疆“花兒”,瑪納斯縣涼州戶鎮是一個回族聚居較為集中的一個鄉鎮,素有“花兒”之鄉美稱。每年都舉行“花兒”演唱會,且盛況空前,經久不衰,影響深遠。特別是該鎮的莊浪戶村被譽為“花兒之村”。
回族“花兒”歌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言詞含蓄風趣,形象鮮明生動,韻味婉轉悠長。據考證,“花兒”源于我國古代民歌集《詩經》。《詩經》亦稱《葩經》。葩者,花也,故《詩經》也稱為《花經》。瑪納斯回族“花兒”分為傳統“花兒”和新編“花兒”兩大部分,共有二十多種曲調,亦稱令。如牡丹令、蓮花令、水紅花兒令、河州令、腳戶令、尕馬兒令等等。傳統“花兒”內容多為揭露、控訴、鞭撻舊社會罪惡或表達老百姓為抗爭舊婚姻制度及男女之間真摯愛情的。“花兒”與其他民歌相比,較為獨特,有自己內在的規律。一般四句為一小段,上句為九字,下句為八字,俗稱“九八式”。有的“花兒”還有襯詞,分上襯、下襯和雙襯(即兩擔水)三種形式。
當前,民間老藝人大都年事已高,有的已相繼辭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損失。如果我們再不抓緊時機搶救民間民族文化藝術寶貴遺產,我們將遺憾終身,愧對祖先和子孫后代。在此,我們大聲疾呼:“搶救民間民族文化藝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三、民間舞蹈類
民間舞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瑪納斯地區中的各民族中均有分布流傳。如哈薩克族民間舞蹈《勞動舞》、《白鵝舞》、《佳爾佳》、《黑走馬》、《熊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麥西來甫》、《賽乃姆》、《納孜庫姆》等;蒙古族民間舞蹈《沙吾爾登》、《頂碗舞》、《篩子舞》等;漢族的民間秧歌和回族宴席曲中的《踩點點》等舞蹈。
哈薩克族是最善于用舞蹈表現自我的民族。遼闊的大草原孕育了勤勞的哈薩克族人民,也賜予了哈薩克人如野馬、雄鷹般豪放的性格。哈薩克人的一生都在歌舞中度過。舞蹈的動作比較簡單,多取材于生活勞動和草原動物的動作,但跳起來才會領會其中的歡騰、豪放之情。舞蹈中有濃烈的草原氣息,哈薩克族舞可分為便衣舞和扮裝舞,又可分為單人舞和雙人舞及多人舞。還有部分歡快活潑、風趣幽默、有很強自娛性的舞蹈,其中較精彩的有《瘸鴨子舞》、《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鵝舞》等。在宴會中只要有一人跳起來,所有人都會跟著跳起來。在《鵝舞》中模仿鵝的習性和動作,通過活靈活現地表現一只鵝,動人的旋律和優美的舞姿,仿佛使人身臨其境。這個舞蹈既是民間藝術活動,又是在向少年兒童傳授知識。《鵝舞》是哈薩克人運用藝人思維觀察與表現生活的體現。清水河鄉現有一民間傳人斯旦,多年來一直傾心于“鵝舞”的研究,閑暇之余,他通過仔細觀察鵝的生活習俗、動作,并加以模仿,學會了整套鵝的動作,并用羊皮制作了道具。平時逢年過節和鄉村文藝活動,他穿上自制的道具上臺為大家演出。斯旦形象而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2007年8月,斯旦代表清水河鄉參加了瑪納斯縣第六屆農牧區文藝匯演一舉成功,并被列為瑪納斯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哈薩克族勞動舞
居住在瑪納斯河上游一帶的哈薩克族,有著在喜慶節日和勞動間隙相聚一起歡跳哈薩克族勞動舞的習慣,相沿成俗。這些舞蹈所表演的情感和采用的動作,都直接來源于他們的勞動生活,是勞動生活的再現和升華,是他們追求藝術、追求娛樂的天性的自然表達,比如 《搟氈舞》、《擠奶舞》、《繡花舞》、《搗奶酷舞》、《剪毛舞》、《播種舞》、《割草舞》、《割麥舞》等。
哈薩克族勞動舞節奏鮮明,情緒歡快,既剛勁有力,也輕松活潑;舞蹈動作主要是模仿勞動動作,再現生活,同時也力求高于生活,把勞動動作提煉到藝術化的高度。哈薩克族勞動舞是哈薩克族人民的天才創作,具有濃烈的草原氣息和生活氣息,感情真摯,動作質樸,旋律動人,舞姿優美,仿佛使人身臨其境。哈薩克族勞動舞的演員多為女性,她們直接參加了這些勞動實踐,又是這些勞動舞的創造者、表演者。她們熱愛生活,也熱愛舞蹈;她們以物質成果創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以來自生活的舞蹈豐富了鄉親們的文化生活。她們的舞蹈動作有“動肩”、有“馬步”,更多的是模仿的勞動動作。
哈薩克族勞動舞能獨舞、雙人舞,也可以集體舞,表演場地也不受限制,草原上、氈房里都可以表演。
哈薩克族勞動舞表演時,多用哈薩克族的傳承樂器冬不拉伴奏。哈薩克族人民生活、勞動的各種活動都在哈薩克族勞動舞中得到了體現。哈薩克族生活在草原上,住的是氈房,鋪得是花氈。無論男女,都是搟氈的好手,《搟氈舞》就來自于這樣的生活實踐。它形象地表現了哈薩克族婦女搟氈的勞動的全過程,打毛、鋪毛、灑水、捆繩、拴繩、跪地彎腰、雙肘搟氈、前后拉動等等。
《擠奶舞》表現哈薩克婦女擠奶的全過程,從牽牛、 擠奶到擦汗、再擠奶。
哈薩克婦女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與日月星光為伴,和鮮花青草為伍,更加陶冶了她們欣賞美、創造美的天性。《繡花舞》就表現了她們在繁忙的勞動之余,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美化生活的創造過程。整個舞蹈都圍繞“繡花”展開,如捻線、理線、穿針、繡花、欣賞等。
哈薩克族勞動舞中,反映牧業勞動的舞蹈還有《剪毛舞》(基本動作是彎腰,右手握剪刀,由右向左剪,交替進行)、《割草舞》(基本動作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緊握釤鐮刀,從右向左打草,雙腿呈弓字步,不彎腰,向前移動)、《搗奶酷舞》(基本動作是皮具內放著奶子,雙手握著木棒小錘在里面上下搗動)等。這些舞蹈,主要還是模仿勞動動作。《搗奶酷舞》需要兩人合作表演,因為須有一人跪在地上,做把沉淀物擠上去的動作,其他舞蹈表演人數沒有確定限制。
哈薩克族勞動舞中,還有《播《播種舞》、《割麥舞》這些舞蹈,是哈薩克族遷居瑪納斯縣南山、學會耕地種田以后創作的。《播種舞》的基本動作是左腳在前,左手端著盛有麥種的器皿,右手有節奏地拿種、撒種,從后向前移動,之后,雙腳將土著入掩埋,以示踩平,保墑。《割麥舞》的基本動作是彎腰,右手握鐮刀,左手抓麥子,揮鐮割麥。
哈薩克族勞動舞表演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富有想象力和表現力,具有原生態民間舞蹈的鮮明特征,是中華舞蹈藝術海洋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它是哈薩克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勞動中集體智慧的結晶,深受當地和周邊地區哈薩克和其他民族群眾的喜愛,是瑪納斯南山一帶哈薩克族群眾娛樂文化的代表。
四、曲藝、戲曲類
戲曲是我縣文化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綻放的奇葩,不僅種類繁多,門類齊全,且群眾參與廣泛,影響力很大,除新疆曲子外,像秦腔、豫劇、陜西眉戶、京劇、山東呂劇等,不但成立了14個戲曲協會,定期在縣文化廣場和鄉鎮、村開展戲曲表演活動,而且還在城鎮開設了戲吧,在縣農貿市場和各鄉鎮趕集日義務為群眾演出。閑暇喝茶聽戲滿足了戲迷和廣大群眾的愛好,新疆曲子基本上是以操漢族言演唱形式的為主,除伊犁察布查爾的錫伯族和塔城的少數哈薩克族用本民族語言演唱外,其中影響較大,且被國家和自治區認可的主要有新疆曲子和新疆雜話。
新疆曲子俗稱“小曲子”,是由陜西“曲子”(越調)、蘭州“鼓子”(鼓子調)、青海“平弦”(平調)以及西北等地的民歌俗曲傳入新疆后,受新疆漢語方言字調的影響,并融合了新疆多民族音樂藝術,逐漸形成的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漢、回、錫伯等民族群眾共創共演的地方戲曲劇種。
曲子戲用的樂器主要有碰鈴、瓦子、三弦、二胡、四胡等。流行于瑪納斯的曲牌有:牌子曲:《八譜》、《官譜》、《滿天星》、《柳青娘》、《大紅袍》、《沙帽翅》等;曲調有《崗調》、《東調》、《四京調》、《五更調》、《銀紐絲調》、《哭長城》、《老龍哭海》、《釘缸調》等二三十種,如包家店小曲子隊表演的《張連賣布》、《三娘教子》、《殺狗勸妻》、《李彥貴賣水》、《花亭相會》,六戶地小曲子隊表演的 《傻女婿回門》、《下四川》、《李亞仙刺目》等十多出折子戲。演出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自樂班,不化妝,清唱。二是每年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目匯演。
新疆小曲子在瑪納斯落戶、生根、成長,到興盛期,最少也經歷了半個世紀。在解放前的苦難歲月里,新疆小曲子給瑪納斯的父老鄉親們帶來了歡樂,在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瑪納斯的新疆小曲子為繁榮農村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就在當前農村文化生活內容漸漸豐富、形式也多樣的情況下,新疆小曲子在瑪納斯仍然深留著它的歷史遺跡,并發揮著傳承民間文化藝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作用,是構建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瑪納斯的一支重要的隊伍和力量。
新疆曲子作為我國稀有劇種,在學術價值上,發掘、搶救和保護新疆曲子,不僅能為研究解決處于民族區域自治地區中,漢語言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問題,還可以為繁榮、弘揚新疆文化起到推進作用。在實用價值上,繼續發掘、搶救和保護新疆曲子,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傳統手工技藝類
手工技藝是人類基本活動之一,它和社會生產、日常生活均有緊密的聯系。在這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瑪納斯主要有以下多種:漢族、回族等其他民族的剪紙、根雕、木雕、石雕、盆景、建筑裝飾、風味飲食加工等;哈薩克族的小刀制作、搟氈、手繡、氈房制作等;維吾爾族的民間刺繡、地毯制作、燒烤食品等等。在瑪納斯縣天山南部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交相輝映。以哈薩克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在此聚居,多年來,牧民從逐水草而居逐步走向定居,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民間文化逐步面臨瀕危。像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哈薩克族小刀,它的制作工藝精巧,用途極為廣泛,備受人們喜愛。
哈薩克族小刀
哈薩克的刀子分為兩種:一種是30多厘米長的長刀,另一種是折刀。大多數男子都佩帶折刀。在折刀中又分大、中、小三個號。由于折刀小巧玲瓏,便于攜帶,所以深受人們的歡迎。
在牧區,刀子對牧民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刀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像宰殺牲畜、剝皮、收拾雜碎、修理鞍具、制作工藝品、吃肉、吃瓜、打獵、制作皮韁繩,每年春秋牧民轉場搭氈房、削木樁等等都離不開小刀。
哈薩克小刀在式樣上也很多,如劍式、鷹嘴式等,刀把用金屬、牛角、塑料鑲面及混合用料,講究的還在刀把上鏤花紋和壓圖案,有的還鑲嵌金屬條、寶石、彩石做點綴品,使刀子顯得十分華麗。
哈薩克族小刀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哈薩克族生活中的必備品,同時也是漢哈民族智慧的結晶,對于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對于牧民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所以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對于推動民族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新牧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六、歲時節令、民俗類
歲時節令和民俗是人類群體在漫長的農、牧、漁、獵文明中逐漸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生產經驗、生活方式的結晶。作為一種群體性的文化符號,在傳統社會,它對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當地仍具有強化家族、民族的凝聚作用和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作用。在瑪納斯,漢族的春節、社火、廟會,哈薩克族的納吾魯孜節、阿肯彈唱,回族的大爾迪(肉孜節)、宴高雅曲,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麥西熱甫,蒙古族的大年、那達慕,塔塔爾族的撒班節等以及在節日期間開展的各種娛樂、競技或祭祀活動,都體現了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那孜庫姆
那孜庫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集歌唱、舞蹈、音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活動形式。它也叫麥西來甫,即十二木卡姆的一種形式。
那孜爾庫姆是以鼓樂伴奏的民間舞蹈,一般是在婚禮、割禮以及古爾邦節、肉孜節或重大慶典活動時進行。蘭州灣鎮頭道樹窩子村表演的那孜爾庫姆是藝人呼阿不里在音樂節奏中吸收了本地漢族秧歌的鼓點,舞蹈中吸收漢族跨腿轉和蒙古族舞蹈動肩等動作。該舞蹈傳統的表演形式是以男性雙人對舞,創新后蘭州灣鎮頭道樹窩子村的那孜爾庫姆是四人起舞。舞蹈的動作通常是模擬各種動物(主要是雞鴨)的打斗、行走、叨食等動作,也模仿一些生理缺陷者的面部特征和行為特征,極為滑稽,也模擬勞動的動作,形式活潑自由,表情幽默、詼諧,除模仿以外還會倒立行走、翻跟頭等高難度技巧。一般先由呼阿不里和亞生表演,然后在場的所有人都可以入場參與舞蹈。場面宏大時,可有幾十個人同時舞蹈,大到七八十歲的長者,小到五六歲的兒童。
那孜爾庫姆的伴奏樂器是以手鼓、嗩吶和鐵鼓為主。鐵鼓是呼阿不里自己用生鐵焊的架子再用牛皮作鼓面制的,一般用兩只鼓。只用嗩吶、鐵鼓伴奏時,除音樂高低不同的一組鐵鼓外,還可加上一個音色渾厚的大鐵鼓連續擊打單一的節奏,他們可結合表演者的情緒變化,抑揚頓挫地擊打出富有感情的鼓點,以此烘托舞蹈表演。
蘭州灣鎮頭道樹窩子村呼阿不里近十幾年來一直被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沙灣、烏蘇等地客商邀請參加商業活動的慶典表演。
和瑪納斯蘭州灣鎮的那孜爾庫姆一樣,該縣的包家店、六戶地、蘭州灣、旱卡子灘等鄉鎮的新疆漢族社火在漢文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獨具特色。
新疆漢族社火,又稱“耍社火”、“唱秧歌”。早在乾(隆)嘉(慶)時期,隨著清政府的民屯、兵屯、犯屯大略的實施,關內大批移民遷來,相應地也傳入了很多關內各地的民間藝術,社火便是其中一種。后經百年,吸納了新疆本土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元素,于清光緒年間,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疆漢族社火。對此,清代新疆詩人尹紹萃寫于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唱秧歌》一詩中對新疆漢族社火的盛況做了生動形象的描述:“粉頭花面舞婆娑,浪語風言信口哦。莫笑詞粗形態丑,沿街猶自看人多……”時至今日,新疆漢族社火在昌吉地區更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征和藝術特征。如社火中“秧歌”表演中的舞步和手勢的動作,有些就具有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和回族宴席曲中的表演形式;再如社火中的“跑驢”的表演中融入了新疆阿凡提故事,使其更為詼諧風趣;“二鬼摔跤”中則融入了哈薩克族的摔跤形式等。
七、民間美術類
地處天山北坡地帶的瑪納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交通發達,政治經濟文化繁榮,自古以來就是通往歐亞諸國的必經之道和驛站,而瑪納斯縣鳳凰古城更是聞名南北疆,且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部分文化遺產只可惜于清民兩朝因戰亂夢毀,蕩然無存。
為了使后人進一步了解瑪納斯原鳳凰古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原退休干部郭建新憑著對古城的衷愛和自己的所見所聞,產生了用文字敘述和用繪畫手段再現瑪納斯鳳凰古城的原貌的設想。他走訪知情人士,查閱歷史檔案,實地踏勘,用半年時間繪制了十四米長卷《靖遠關市區圖》。為了真實反映和再現鳳凰古城昔日雄風,在初稿圖繪制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調查研究和與美術界人士商量,認為全城圖不易繪制且難以反映古城古貌,還是有重點地從一個側面反映鳳凰城古貌。根據這個建議,郭建新選擇“靖遠關”這一能反映全城面貌的“十里長街”等繪畫點。“靖遠關”即今天的鳳凰路,東起靖遠樓(即財神樓子),西至點將臺(即大疙瘩),中間是靖遠關,東有東門,西有西門,十里長街從東至西貫穿一條古絲綢北道的驛路。清朝、民國和今天都是一條全城的主要街市;清民兩代異常繁華,南來北往的商賈和東西走親訪友的旅客,都要從這條靖遠關古驛道上通過。
郭建新繪制的十四米長卷《靖遠關市區圖》正是反映了這條古道、繁華鬧市的實際面貌。
(作者簡介:楊舉保, 男,漢族,現年46歲,新疆瑪納斯人。大專文化,中級職稱,館員。長期從事群眾文化理論研究和文藝作品創作。尤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有獨到見解。其論文《以構建和諧昌吉為平臺,不斷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工作水平》,《以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為契機切實加強農牧區文化站室建設》曾榮獲全國、省、地州獎項。先后在農民日報、新疆日報、新疆經濟報、中國工人日報、中國西部工商報、昌吉日報、石河子日報等報刊電臺發表刊登新聞、通訊、征文等新聞和文藝作品260余篇。曾擔任過新疆石河子人民廣播電臺特約記者,現為瑪納斯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