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泮子山秋色篇
10月6號時至寒露。上午十時,同侯兄如約登泮子山。國慶期間天氣甚好,前兩天下過的雨,放晴已有兩天了,可山上的地石還是濕漉漉的。沐浴上午的陽光,呼吸著濕潤的空氣,十分的愜意。由于背向太陽的照射,更由于攀登的緣故,到半山腰時已經是汗流浹背了。脫掉外套,又脫去了羊毛背心,經過稍事休息和水分的補充,再往山上行進時的感覺,已覺得身輕氣爽了。由于季節的原因,今日的風景同前九次都不一樣,山腰處成片的青楊換上新裝,成片黃色葉在藍天的襯托下分外養眼,讓人想起了“層林盡染”的詩句。路邊的沙棘枝上黃橙橙的果實累累,青海云杉依然郁郁蔥蔥。行進在這生機勃勃的山野中,呼吸著山野中的新鮮空氣,實在是一種美好生活的享受。當然,要體驗這種感受,你必須熱愛出行,樂于攀登,是那種敢于向高峰挑戰,踐行山高人為峰的行者,是那些視汗流浹背為小菜,把氣喘吁吁視為家常便飯的勇者。
約近兩個小時的攀爬與歇息,我們到達了山頂,山上的秋景令人耳目一新。天是藍色,樹葉都黃了,寂靜的山頂農田里,農民們正忙著收獲土豆,路旁的土豆秧子里似有一些小土豆。
行進在山頂平坦的水泥公路上,向南可俯瞰盆地中古城全貌,向北則是高度無幾的連綿群山,讓人想起了《青藏高原》中“你看那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連”的意境。當看到西北方向的山上有些建筑,以為是遠處的村莊,可用望遠鏡一看,才知是大墩嶺上世紀公園的仿歐建筑。再往北看去,就是白云之下橫亙北部天際連綿不斷的祁連山脈。帶望遠鏡來,原是想居高臨下,好好觀賞全城景色,可一則是大氣污染,限制了望遠鏡的功能。二則就是如雨后春筍般的高層建筑破壞了城市的平面布局。除了建國路、德令哈路尚可看到外,其他的街道路面均淹沒在高樓大廈之中,讓人甚感失落。
信步在下山的路上,則有新的收獲,一是或在空中或在地面秋日的螞蚱,空中飛舞時振動著翅膀,發出顫抖的聲音。又見到幾只蜻蜓在身邊悠然飛過。到了公路上,一條一尺長的小蛇彎曲著身體穿過路面進入了草叢。休息的時候,侯兄還見了一只嘴噮碩長的蜂鳥,再加上在山上常見到的旮旯雞、野雞、野兔,有時就在我們身邊的草叢中忽然起飛、跑動。還有那山野間飛翔的烏鴉、鴿子。不投入大山的懷抱,你是不可能感受到在這泮子山上的綠野中,還真埋伏著動物世界的“千軍萬馬”呢!
環視泮子山的秋色美景,使我們不能忘記為南北山綠化做出貢獻的人們,因為有了他們的不懈努力,盡心養護,才取得了南北山綠化工程的豐碩成果,昔日的荒山童嶺變成了今日郁郁蔥蔥、鳥語花香的綠野仙蹤。
初訪文峰碑
西寧舊八景的文峰塔是我們向往已久的去處。知道它就在樂家灣南邊的山巔上,對我們這些喜歡出行的驢友還是頗有誘惑。為此行我專門在網上對去文峰塔的路線、距離等進行了查詢,得知從南川東路好走。
10月17日是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同侯兄約好在南川東路的烈士陵園站匯合,11點15分我們向文峰塔進發。一路地漫上坡,我們穿過了南酉山村,遠處的塔就在東邊的山頂上。我們沒走公路,沿山路徑直走向目的地。由于在此之前我們曾多次登泮子山,兩處相比較,南山的景致同泮子山差距甚大。這主要是朝向不同,得到的太陽照射強度不同,泮子山處在陽坡光熱條件好,南山基本上是陰坡,地表溫度較低,低洼處的地面已經上凍。同泮子山的植被及綠化程度相比較,南山上的草木枯黃、缺乏生機。我們經過這里已經是正午時分,上凍的地表層又化凍了,走到這種坡面上一不留神就會滑倒。
俗話說“望山跑死馬”。塔就在前方,可就是可望而不可及。這里的地形是呈東西走向的三道山梁,由于初次踏上此路,路況不熟,有點偏離方向。從一道山梁下去,翻上溝壑,才走上了正道。山野中,大多草木已經枯黃了,但許多野花枯枝挺立,花形如同干枝梅一樣,雖然干枯,卻保持了完整的形態。枝頭毛茸茸的花形,不失盛開時的美麗。偶爾也能見到個別仍在開放的野山菊,同以往見到的一般山菊不是一個品種,花形較大,花莖較長。雖然少見,但形狀明顯好于一般的山菊花。許多開敗的花卉已經結籽了,仔細辨認出有野蔥的種子。一路上采摘了許多,準備在家里試種。
約過了兩個小時的跋涉,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在看了碑文及同游人的交流后方才知道,這里并不是文峰塔而是文峰碑。據碑文介紹該處建筑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產生與明朝弘治年間。是倡導西寧文脈順暢、文峰興旺、文人輩出之意愿。原來的文峰碑為方形五層的閣樓,樓高25米。閣樓內塑有魁星、文昌兩尊神像。原建筑毀于上世紀60年代的“文革”時期。于2007年,西寧市及城中區政府應群眾要求重建,文峰碑建筑群,包括塔樓碑壁、廊道、亭子、鑄鐵香爐等。由于建成時間才三年,看上去如同新建成的,還是動用了相當的人力財力。新的碑樓建在原址之上,其中保存了原建筑的遺存。新閣樓仍是方形五層,高33米。碑身每層的四角懸有風鈴,塔的東西兩面刻有“鐘靈毓秀”“文運昌盛”字樣,塔高層的東西南北面分別刻有青龍、白虎、玄舞、朱雀的圖案,塔形建造得非常古樸壯觀。
據這里的管理人員介紹,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常聚之地。從地圖上查詢得知,文峰碑位于熊家山的山頭上,海拔高度為2700多米,比城里高出500米。登高眺望,東面隔一條川,對面山頂上的塔才是文峰塔。向西望去,南酉山村的全貌盡收眼底。南山上的帆亭在北面的南山的西頭,卻是十分矮小。許多在城里位于南邊的景物這會兒都在北面了。向北望去,北山的全貌呈現眼前。用望遠鏡詳觀,大墩嶺泮子山盡收眼中。在文峰碑四周的山坡里望見最多的仍是方形的蓄水池及南部山梁上的蓄水池。以及一層層魚鱗坑里的油松、祁連圓柏,南北山綠化工程的成果比比皆是。如果時間提早兩個月,這里的景色一定非常的清秀。
貯立在文峰碑下,遙望文峰塔,聆聽碑樓上風鈴發出悅耳的鈴聲,一路攀爬的疲憊頓消。就覺得10公里的山路沒有白走,收獲頗豐,不虛此行。
寧靜的天門寺
我的工作單位位于西寧最繁華的鬧市街區西門王府井的樓上,這里有王府井超市、西大街百貨商店、三豐商場、水井巷市場等大小不一的超市商鋪,這里車水馬龍,人流如織,身處鬧市之中,整日車輛行駛的轟鳴聲、商家的叫賣吆喝聲、大屏幕影墻中不停滾動播放的配樂廣告聲不絕于耳。除了以上聲源之外,這里還是乞討者的集中地,現如今的乞討者多以唱行乞,且都配有揚聲設備,于是乎你方唱罷我登場,樓下傳來的各種高音的低音的、遠處的近處的、悅耳的刺耳的此起彼伏的“交響樂”就形成了名副其實的都市喧囂,這種聲音極具穿透力,即使關閉辦公室的所有窗戶也無濟于事,滿耳還是這種無休止的噪音污染。
在這樣的環境里呆的時間長了,會產生都市恐懼癥,煩悶之余就幻想著,能回到原生態的自然懷抱之中,沒有車行的轟鳴,沒有高低音喇叭的刺耳,寂靜之中只有鳥兒的清唱,風起時松濤的余音……
如今的西寧人,知道佑寧寺的人不少,知道天門寺的人真不多。其實這兩座寺院相隔并不遠,天門寺就位于佑寧寺所在的這條山溝里。過了佑寧寺,往里幾里之外的山上就是天門寺。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絕”。天門寺就建在松柏掩映的紅色石灰巖山體之上。如今路修好了,游客乘車可到達半山腰處的八座如意塔處。據史書記載,天門寺是佑寧寺的創建者,來自西藏的嘉色活佛閉關修行之處。游客到此放眼望去,山勢嶙峋,十八羅漢峰、一百零八個修行洞,還有蜿蜒上山的道路及漫山遍野盛開的雪青色高山杜鵑盡收眼簾。山風拂面,清新的空氣中飄來陣陣山野花香。
從這里往山上望去,古松柏樹間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經幡,外加作為背景的紅巖、藍天、白云,構成了一處神圣、壯觀的景色。沿著小路向上攀登,信徒堆放的嘛呢石堆隨處可見,各種造型的蒼松古柏散布山坡,尤其是那棵形似母攜子爬山的柏樹,造型十分別致,讓人稱奇。這里的山體為石灰巖風化層,路邊的許多松柏為了求生存,硬是將根扎在巖石的縫隙之間,形成了“樹抱石”的奇觀。上山的石階邊上隨處懸掛著新舊不一的經幡和哈達,及散落在路邊的花花綠綠的“鹿馬”,似乎在提醒游客,這里是神圣之地,任何的張狂和輕佻都是不允許的。
腳踏著花崗巖石階,沿階而上,徒手的人也會氣喘吁吁,但路邊的宗教建筑、道路石階比比皆是。這里的一磚一瓦無不凝聚著出家僧人的汗水和艱辛。讓游人不得不感嘆宗教信仰的力量。不覺中已到了天門之處,這里像是一個形似豎起的葫蘆的細腰處,僧人為了天門寺的安全特意在這狹窄上山通道口安置了木門木梯,游客只能由這只能一人通過的通道上下進出,所以這里真正是一處“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據傳,在公元1724年反清事件中,清軍攻打天門寺,這里的僧人就占據這種有利地形用滾木擂石,硬是沒讓清軍攻上山來。而且讓清軍丟盔卸甲,狼狽撤回。據說有副屬于清軍大將年羹堯的鎧甲,還被北京故宮收作文物,保存起來了。
過了天門再上二十多層石階,有顆高大的古松樹,傳說這是嘉色活佛在此休息時,自己的手杖化長而成的。也就在此處,許多哈達系在路邊的巖石上,向寺僧請教才知,系哈達的地方原來是個石洞,是守門的僧人值班的地方。出家人是不怕苦的,而信教徒們憐其辛苦,用哈達堆系起來當門簾,為這守門的僧人遮擋風寒。在此處俯視天門,越覺格外的神奇。天門由形似圍脖般的巖體構成,巖體上遍布松柏,這一切構成了天門奇觀。天門的木門一旦關閉,就沒有人能再上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天門,也才有了天門寺。
據同行的寺僧介紹,當地人有登高上天門的傳統。躍上天門就預示著行者的一切會更上一層,就如同鯉魚跳龍門一般。難怪求學的學子、城鄉三教九流絡繹不絕都要常來這里。寺僧講,天氣好的周末,上天門的人要排長隊才能上去。
到了天門,離天門寺就不遠了。再往上爬二三十米就登上了天門寺。該寺建造在紅色石灰巖山洼之中。周邊有狹窄的通道可繞寺一周,寺邊掛一口鐘。寺僧說游人最好繞寺一周,敲鐘三下,表示對佛的祈福和良好的祝愿。該寺建筑面積不大,壁內供奉著該寺的歷代松布活佛的靈塔及松布六世(原省政協副主席,2005年圓寂)、松布七世小活佛的照片。供桌上點著數盞酥油燈及信徒供奉的食品香錢。由于防火的原因,寺內不燃香火,門外設一座煨桑臺,松枝焚燃時飄出陣陣的松煙。
漫步在下山的路上,沐浴著充滿松柏香氣的清風,聆聽著林間清脆的鳥鳴聲、松濤聲和經幡舞動聲,滿耳天籟之音,身心得到了充分放松。想想工作生活在都市中,不絕于耳的是不斷的喧囂和紛擾,就十分慶幸能有天門寺這樣的圣潔天地,可以常來這里,享受清風,享受寧靜。